•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读图
  • A7:基金·焦点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特别报道
  • A16:基金·海外
  • 通道业务变局
  • 银行“狼”入资管市场
    信托通道业务最受伤
  •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基金子公司求解“战略转型”
  • 银行迎来
    “资管大时代”
  •  
    2013年10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通道业务变局
    银行“狼”入资管市场
    信托通道业务最受伤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基金子公司求解“战略转型”
    银行迎来
    “资管大时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狼”入资管市场
    信托通道业务最受伤
    2013-10-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邹靓

      

      一年前,证监会对证券业、基金业启动自管新政,开启了泛资管时代的来临。一年后,商业银行获准试点资产管理计划,被称作“狼真的来了”。

      虽然信托业从来都不是个受宠的孩子,但不可否认,信托业“一法两规”开启了信托业前所未有的好时代。然而好时光总是过得太快,当“资产管理”一词轻易打破了信托制度的专属,信托业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信托业的繁荣始于通道业务,但未必会终于通道业务,不过这一次,通道业务显然会是最受伤的那一个。

      

      信托制度是个“香饽饽”

      6年增长20倍的速度,恐怕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想象的,但是信托业做到了,无怪乎券商、基金、保险甚至金融业老大商业银行都瞄上了信托。正如一信托业资深人士不亦乐乎的反复强调:他们瞄上的不是信托业,而是信托制度。

      信托业最初的繁荣始于银行业规避信贷规模监管而来的所谓“通道业务”。简单来解释,即信托公司没有主动、系统地进行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交易结构安排和风险控制措施,不直接、亲自参与信托资产管理的业务,这类业务仅仅是将外部资产通过信托合同的形式在信托公司履行一个文件性流程,业务回报率极低。

      然而,虽然通道类业务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回报率很低,但却可以帮助信托公司做大资产规模。在信托业“一法两规”实施后的多年里,通道业务一直是信托业资产规模增长最主要的业务。

      银信合作曾经是通道业务最主要的形态,此后因为银监会的叫停,银行转而与证券公司开展银证合作。由券商向银行发行资管产品吸纳银行资金,再用于购买银行票据,帮助银行曲线完成信托贷款,并将相关资产转移到表外。在这个过程中,券商向银行提供通道,收取一定的过桥费用。

      无论是银信合作中的信托,还是银证合作中的券商,无一例外都是运用了信托制度作为载体帮助银行进行监管套利的操作。在2012年证监会发布“资管新政”之后,券商资管规模在三个月内冲上万亿量级,多半也是由于通道业务迅速扩张的原因。

      

      通道业务首当其冲

      正是2012年“资管新政”的发布,让多年风光的信托业第一次感受了政策红利渐弱的压力。2012年末,券商管理资产规模由新政发布前的几千亿猛冲至1.72万亿。虽然资管新政推出伊始,业内判断“长期对信托构成冲击,但短期效应并不明显”,但事实上,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却已然蚕食了原属信托的市场份额。

      今年二季度,信托业资产规模出现了罕见的单月增速大幅下滑,亦是源于同业竞争加剧的掣肘。“通道业务是信托业最基础的业务之一,技术含量低,风险小,规模增量大。虽然信托业转型主动管理已经谈了很多年,也确实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公司在主动管理业务上开拓的很好,但仍有不少信托公司是靠通道业务在撑规模,特别是银行系的信托公司,通道业务占了大多数”,一银行系信托公司创新部负责人这样说。

      上述负责人称,此次银行试水资产管理计划早有耳闻,也是大势所趋,但势必将给包括信托在内的所有资产管理机构造成不小的压力。“银行系的信托公司说白了很多业务只是个壳,单纯靠制度优势吃饭显然走不了多远,何况现在大多数业务券商、基金都能做。”

      2012年,凭借银行系信托公司的身份,建信信托和兴业信托资产规模由十名开外一跃冲入前三。这一次,最受伤的恐怕也会是如是机构。

      

      转型主动管理仅仅是开始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11家商业银行将同时试点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资产管理计划,试点发行的资管计划将参照开放式基金做法,设计为开放式产品,每个工作日公布净值,并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率。

      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处于资产端,解决基础资产如何从非标准化变成标准化产品;银行资产管理计划则处于资金端,从而使银行理财风险隔离,不再有刚性兑付性质,二者配合推动银行理财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

      截至目前,关于银行试点资管计划尚未有细则出台,可投资方式和可投资范围也并未明确。但从零星的市场反馈中可以判断,商业银行自主进行资产管理,不会止步于对其他资产管理机构通道业务的“收权”,长远来看,也会冲击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主动管理业务,甚至与其同台竞技。

      “信托机构的劣势在于,除了依仗信托制度所创设的各类业务之外,信托再无自留地,但是对信托制度的灵活运用也是信托业最大的优势”,一大型信托公司副总这样说。“今年是信托业全面转型的一年,不仅仅是转型主动管理,更要转型财富管理。就这一定来说,信托业比其他资管行业走的都要远,家族信托的推出就是最好的例子。”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国企改革的深入,信托业正频频创新尝试信托制度在细分领域的实践与融合。自北京信托首家提出把信托制度引入土地流转过程中去,为城镇化、农民工服务,“福建沙县模式”已经作为土地信托的代言词得以散播。在上海近日启动的新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将信托制度运用于过桥、资产重组、购并、国企减持过程,同样被业内人士给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