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全球经济南北逆转之势孕育新的震荡
  • 把公积金挪来建保障房的“如意算盘”
  • 美债警报虽撤危机仍将随时刺激全球神经
  • 万达“烧钱”的底气
  • 理财转型:银行资管产品投石问路
  •  
    2013年10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全球经济南北逆转之势孕育新的震荡
    把公积金挪来建保障房的“如意算盘”
    美债警报虽撤危机仍将随时刺激全球神经
    万达“烧钱”的底气
    理财转型:银行资管产品投石问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财转型:银行资管产品投石问路
    2013-10-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郁慕湛

      ⊙郁慕湛

      

      被视为中国银行业理财转型的银行试点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资产管理计划才传出一周不到,一款名为“工行超高净值客户‘多享优势’系列产品—理财管理计划A款”的产品周三悄然现身工行网站。据说,中国银监会创新部主导的银行理财试点目前涉及11家商业银行,它们都将开展理财直接融资工具、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两项试点。所以,近期可能会有更多银行加入试点。

      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大踏步前行,但人民币存款利率还未放开,相对过低的存款利率使得形成我国极高储蓄率的巨量存款被迫转移,演变成以理财产品为主要形式的各类信托产品。今年以来市面银根较紧,各商业银行需要筹码,由于存款利率受到限制,银行则以较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吸引社会资金,而各信贷客户因为难以得到大量贷款,故也愿意付出相对高于标准银行利率的利息。由此,从资金端和资产端两个方面都壮大了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据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称,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占到GDP的40%,银行业总资产的16%。而今年这个规模仍有向上的趋势。

      由于目前各种信托产品事实上都还没有遭遇过破产的,都由中央政府隐性背书,因此庞大的影子银行规模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国家风险。

      理财转型试点的目的,是要把非标准化转化成标准化产品,或者让非标投资更加透明,风险更加显现,以尽力规避影子银行的风险;去掉通道,也可以更加直接地对接实体经济。而工行的这款资管产品有三大亮点:自身担纲SPV(特殊目的机构公司),公布净值而非预期收益率,投资对象包括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等标准化债权投资工具。

      中国信托行业的利润极高,高过一向被人诟病的各大商业银行。现在商业银行可以自己担纲SPV,就可以跳过信托、券商、基金公司等通道,直接对接资金需求客户,省却了中间费用。这一方面,引入竞争的思路。原来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基金子公司通道赚的纯粹是制度的钱,对项目没有选择权,银行理财资管计划将倒逼非银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从被动向主动转型。另一方面, 银行资管产品的负债端向净值型产品转变,资产端是更加透明的债权直接融资工具,两者配合推动银行理财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而不再躺在存贷利差上过日子。这客观上也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创造了基础条件。

      至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的规定和投资对象标准化,则可以逐渐打破理财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由中央政府兜底的旧习,还可以推动理财信托业务非标转向标准化。所以,银行资管产品既突破了又是在落实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不过,商业银行推出资管产品现在还刚刚开始,前景如何现在还很难判断。眼前的问题至少就有两个。

      其一,由于理财管理计划不保本不保收益,而没了预期收益率,投资者对此会有多大兴趣,不能不存疑。而且,如果对通过债权直接的融资企业评级太高,那利率就不会高,银行资管计划的收益率会很低。反之,风险就高,收益也高。

      其二,在现有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资管产品,相当于在扮演两个相互独立的角色,类似投行与自营部门关系。一边是发起管理人,发起设立以单一企业的直接融资为资金投向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并负责工具的发行、资金运作、信息披露等事务管理。另一边是投资者,设立理财管理计划向公众募集资金,用以作为一级市场认购标准化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或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交易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换句话说,就是直接进入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

      这样一来当然有利于银行间利率的平稳。过去,理财产品大多在季末集中到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季末同业市场利率的紧张度。通过直接融资工具筹集长期资金,季末同业利率飙升的现象可以稍微缓解。可是,推出了这一直接融资产品,该如何与目前在央行监管下的债券市场协调,还需银监会与央行在实践中探索路径。(作者系资深市场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