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平安信托900亿不动产投资路径调查
  • 稳仓位控风险 博时回报震荡市中凸显优势
  • 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交割制度设计
  • 新能源悖论
  •  
    2013年10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财富
    平安信托900亿不动产投资路径调查
    稳仓位控风险 博时回报震荡市中凸显优势
    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交割制度设计
    新能源悖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能源悖论
    2013-10-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于斐

      ⊙记者 于斐 ○编辑 于勇

      

      学生时代,总有那么一些奇葩的小论文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就曾受命于荷兰某小部门研究比较热门的再生能源,而这显然是一个百年大计的问题。研究对象不稀奇,稀奇在于政府想得比较远,他们认为新能源比如说太阳能什么的,边际成本为零。根据经典经济学定价理论: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边际成本”哇。所以说价格会越来越低,直到没有人投资啦。那么,这个迷局要怎么破呢?政府如何激励资本在价格降低的情况下投资新能源产业呢?

      当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被思虑深远的政府官员震惊得不小,新能源价格太低?边际成本为零?你是说50年后还是100年后?在各种查阅资料,复制粘贴后,我们得出结论可以像征版税一样,征太阳税!而且完全竞争的假设实在太不靠谱了,如果竟然真的发生了(附加N个模型),那么政府马上可以大赚一笔,卖牌照只是其一,卖地更重要;毕竟不是哪都刮风,灿烂的阳光也不是天天有。人为设障下来,边际成本不仅不会为零,而且很可以高得惊人哦。

      这个结论很废话,很常识,不过政府官员表示非常满意。

      而事实上呢,新能源目前面对的障碍完全不是“美好”的零边际成本,而是巨大的初始投资以及和政府博弈的困难。在实际运作中各国政府对新能源的扶持更像是作秀。换句话说,就是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制作类似于以上的那种无聊报告,但聊到真金白银的时候却大多不免绕绕弯子。

      在能源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般都会死得比较惨。曾经就有报告证明美国最早的石油公司基本都悲惨的资不抵债,走上了破产的不归路。从1815年石油开始在美国作为生意经营到19世纪其能源地位真正确立也经过了将近百年。另一件蛮有意思的轶闻就是最早的一口油井是在公元347年,也就是东晋时代的中国,以竹子为管道开发的。不幸的是,像太多东西一样,在之后的漫长岁月,这种交集并没有带来任何生产力。

      所以,能源革命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同时能源升级带来的生活方式乃至生产方式的质变需要的长期的孵化。这个过程中,短视的政府却并非是理想的推动者。

      以新能源模范国德国为例,不仅政策模板叹为观止,新能源补贴亦相对人性;在为开发商保留一定利润空间的同时大大挤出了政策套利空间。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迫于核电站取消带来的能源压力,德国在今年计划修建大量的火电站,数量创下过去20年的峰值。

      美国的例子更有讽刺性,政策的巨量倾斜细看之下却是对新能源行业补贴的捉襟见肘。对新能源的补贴在1994年到2009年15年间还不到传统能源行业的十分之一。再生本身占比较小是不得不考虑的要素,但更重要的要素显然是其作为一个行业的“人微言轻”。不过这并不妨碍各种口水仗,传统行业和新能源行业的PR人员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双双指责对方:“骗纳税人的钱是没有节操的!”。

      在东欧某小国,政策更是相关利益群体玩弄的工具。一位业内人士就曾经亲口对我说,和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财团主导了该国的优惠定价政策。相关项目一旦上马,政府就立即取消优惠,所有傻乎乎跟进的资金也将瞬间成炮灰。多年的苦心经营,新能源非不能撑起一片天,却不幸沦为了利益集团的障眼法。这门行当最大的风险乍看是“天有不测风云”, 可实践中,他们遇到更多的却是另一片“天”的随时变脸。

      新能源自其诞生起就充满了争议:能源转化效率的低下,全球变暖的可信度,伪环保的帽子等等;政府高调的支持让这门行业离有机发展的路越行越远。但其实不管能源产业地位多么特殊,多么有战略意义,要达到真正的主流化,商业化却还是要靠民众意识的觉醒。目前欧洲比较激进的模式是当地居民直接介入电站的投资,长期的回报则依靠低价的能源来实现。自然,这种版本的实验意义大于推广意义,但或许这个方向才是新能源发展的真正坦途。

      页岩气的横空出世彻底抢了一众新能源的风头,再一次证明了“化石能源”才是硬道理;我国页岩气虽然储量丰富,可是“水”却是绕不开的大问题。故此,新能源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财政扶持是必然的选择。但扶持的边界在哪里,行业的正常利润率在什么区间,如何引导资本的有机投资等,却是比“补贴”重要得多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