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家车企或将退“市”
⊙记者 吴琼
原来奇货可居的汽车壳资源,正面临贬值或一钱不值。日前,工信部公示了首批48家“退市”车企,并给出为期2年的整顿期,如无法成功整改则2016年面临退市风险。此举被视为中国将提高汽车业集中度的力度,从过去仅鼓励兼并组到鼓励兼并、淘汰落后并行。预计两年内,这些列入“退市”名单的车企将降价寻找买家。
在工信部网站公示的首批“劝退”车企共48家,包括吉林通田、石家庄中博汽车、沈阳华龙客车、哈尔滨客车厂、陕西秦星汽车等48家企业。这些车企年产销量微乎其微,在市场上几无声响。按照惯例,这些车企最值钱的资产是汽车准生证,通常会成为车企跨区域扩产时的收购对象。但如今随着工信部一纸公告,这些车企面临生死大考。
工信部称,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2〕349号)的规定,《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予以公告,特别公示期从2013年11月1日起,至2015年10月31日止。在特别公示期间,不受理被特别公示企业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申报。被特别公示的企业经考核符合准入条件的,取消特别公示,恢复受理其新产品申报。
该规定直指要害。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多体现在新产品上,如无法推出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将很难持续在市场上立足。48家车企在未达到准入条件前,无法借新产品翻身。如想持续存活,这些车企更多只能寄希望于兼并重组。
但工信部仅给出了两年期限。公告显示:特别公示期满后,未申请准入条件考核或考核不合格的企业,暂停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且不得办理更名、迁址等基本情况变更手续。此举意昧着,不达标者两年内不重组则自行宣告破产。因为按照规定,中国汽车产品投产前必须通过工信部审查,符合技术安全标准纳入公告管理目录后才能获准生产,如果失去准生证且不能办理更名迁址手续,则意味着车企生产资质被冻结,失去被收购的意义。
这仅仅是工信部第一批“劝退”名单,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不达标车企入围。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约有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有171家、摩托车企业120家、专用车生产企业900多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企业135家。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提出,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和摩托车企业将实行为期2年的特别公示管理,具体门槛是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其中,乘用车年销量少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运输类专用车少于100辆、摩托车少于1000辆,新建汽车企业除外。对于已经破产或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将注销其《公告》。
退市被视作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新方法之一。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称,“汽车产业发展要遵循基本规律,这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从过去的跨国汽车公司的历史看,提高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是大趋势。集中度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汽车集团重组和消化一部分企业,另一方面需要淘汰或者关闭一些企业。”据悉,目前中国前十家汽车集团的市场占有率达88.54%,未来希望提高至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