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新闻·市场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财富管理
  • A1:上证观察家
  • A2:上证观察家
  • A3:评论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专版
  • B3:股市行情
  • B4:市场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注册数据揭示自主品牌窘境
    狭义乘用车份额三年跌两成
  • B级车跑输轿车市场 中高端SUV领涨
  • 销量数据“美容”
    弊大于利
  •  
    2013年10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T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 T8版:汽车周刊
    注册数据揭示自主品牌窘境
    狭义乘用车份额三年跌两成
    B级车跑输轿车市场 中高端SUV领涨
    销量数据“美容”
    弊大于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注册数据揭示自主品牌窘境
    狭义乘用车份额三年跌两成
    2013-10-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封士明

      ⊙封士明

      

      金秋十月是个收获的季节,但不少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入冬。尽管对外批发数仍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终端注册数据却揭了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的底: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销量再创历史新低,三年间市场占有率约跌两成,远远落后于欧美系。

      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终端注册数据显示,在狭义乘用车市场上,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仅26.8%,较三年前下降6.5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系长驱直入,其合计市场占有率高达42.3%,较三年前激增约10个百分点。

      过去,自主品牌乘用车和欧美系几乎平分秋色,三年一升一降后,自主品牌被拉开15.5个百分点的差距。以今年前三季度1026.7万辆的销量而言,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销量低于欧美系约160万辆,也远远超过自主品牌前五名长城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长安汽车在这一领域的累计销量。

      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的市场地位不断下降。其一,业内一直抱怨,对自主品牌扶植不得当、对外资扩张的宽容。大众汽车的DSG事件涉及百万车辆、2万多车主进行投诉,但大众汽车未受到任何处罚,反而接二连三在中国获批建厂。目前大众汽车在华狭义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超过20%。其二,中国汽车市场已从黄金十年转向白银十年,自主品牌综合实力的弱势进一步显现。目前,购车者变得更为理性和苛刻,而多数自主品牌在品牌力等内功上和合资品牌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越来越多购车者涌向合资品牌。

      尽管自主品牌车企磕磕碰碰前行,但部分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初步突围。以民营自主阵营的长城汽车为例,在不到三年时间里,长城汽车从自主品牌第五上升到自主品牌冠军。这源于企业领导人洞察力、决策力、与团队执行力的完美结合。长城汽车的策略很简单,用产品力说话,极力满足消费者的显性与隐性渴望,并辅以借力营销,引导消费者购买。上海通用的昂科拉刚掀起小型城市SUV热潮,长城汽车的M4搭乘合资企业巨资炒热的风头,几乎没做什么宣传,就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现月销过万辆。事实上,M4的开发成本并不高,它是在原本不畅销车型的平台改造而来。在国有自主品牌阵营中,长安汽车奋起直追,从三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如今连续超越东风汽车、奇瑞汽车等老牌国有车企,跃升为国有自主品牌阵营的第一名。

      部分表现欠佳的自主品牌,进入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黄华琼今年坦然表示,在“一个奇瑞”的战略转型初期,公司并无销量上的硬性考核要求。以艾瑞泽7为首的新产品,将完整构建正向开发与消费者导向的整合体系。在新产品缺乏的背景下,吉利汽车谋求营销突围。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孙晓东正带领吉利汽车从“技术至上”时代转向“营销至上”时代。日前吉利汽车大推GX-7海岸之旅,这也是车企组队大规模实体调研微小企业主,在彰显吉利汽车首款SUV空间和性能同时,孙晓东悄然在目标消费者中树立了品牌影响力。一旦吉利汽车携手沃尔沃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车后,吉利汽车或将进入良性运营期。

      (作者系上海明华有道咨询有限公司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