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上证观察家
  • A3:评论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广告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吴敬琏寄望改革新突破
  • 央行未来重点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  
    2013年11月6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吴敬琏寄望改革新突破
    央行未来重点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行未来重点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2013-11-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 保持定力,精准发力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孙忠

      

      “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未来货币政策执行重点将贯彻李克强总理的论述,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5日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向市场传递出明确的信号:货币政策仍会持续稳健,不因短期的经济形势变化而改变中性基调,同时根据流动性变化,更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和力度。

      重塑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指出,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协调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重点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的用词颇引人注意。今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指出,宏观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而此次央行将其引述至货币政策执行中意味着什么?

      分析人士认为,保持定力意味着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不因短期的经济形势变化而改变货币政策中性的基调。正如报告中所言,“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而这一表述源自李克强总理今年在国庆招待会上的讲话。

      而精准发力,则意味着央行将根据流动性形势变化,针对性地灵活调整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例如10月底央行重启暂停半个月的逆回购并提高中标利率,有评论认为公开市场进入到了精准调控时代。“今年以来央行的调控方式在创新,调控经验可以说也更为丰富,精准发力成为可能。”一位大行交易员说。

      李克强总理10月21日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表示,要稳增长保就业,不能采用传统扩大赤字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模式,目前仍需坚持不扩大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稳定市场预期。如果在6月“钱荒”期间,选择放松银根,无异于抱薪救火。

      警示房地产、地方债务问题

      对于物价水平,央行保持了一贯性的关注。报告指出,受劳动力、服务、租金价格存在上行压力等影响,消费价格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很稳固,物价对总需求变化比较敏感,需求扩张对物价的压力有增大的趋势。近期受经济回升推动,PPI降幅趋于收窄,加之有基数效应的影响,四季度CPI同比涨幅也可能上行,从而对通胀预期产生影响。

      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央行总体上比较乐观。但央行警示,以往依靠外需和地方政府主导高投资的增长模式面临转型,但新的强劲增长动力尚待形成,经济运行往往呈现脉冲式的小幅和反复波动特征。同时,在近几年较大幅度加杠杆后,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经历一个降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房地产、地方政府性债务等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也明显加大。

      相关报道详见封二·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