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说起证券市场的改革,投资人通常格外关注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在日前举行的《财经》年会上,证监会主席肖刚还讲到了另外一项改革。他的原话是“还要改革创业板,使创业板真正定位在支持成长型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上”。话虽然不多,含义却十分深刻。
创业板在海外市场上通常被称之为“二板”,它与主板的区别在于,主要上市那些还处于成长初期、涉足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刚起步,往往还没有很高的收益,有的甚至还在亏损,但又确实存在很好的发展前景。这样的企业,在以交易盈利稳定的大中型企业为主的主板市场上,显然是很难符合上市条件的。而创业板相对较低的上市标准,以及对于业绩波动所具有的较大容忍度,使之具备了作为这些新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器”的作用。企业通过在创业板上市,获得了资本市场的支持,有望取得很好的发展。当然,也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最后没能成功,以致只能黯然退市。所以,就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通常其运行是很稳定的,这也决定了创业板的高成长与高风险并存的特点。
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涌现出了像苹果这样的优质企业,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大都也是在那里上市。但这些公司在挂牌之前,大都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尚没有进入良性运行阶段。如果不上市,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扶持,很可能会夭折。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于新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如何之大。但是,反过来大家也应该看到,在部分企业成功的背后,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失败。10多年前,纳斯达克市场有50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现在只有2000多家,那些消失的公司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当年互联网高潮时没能顺利发展起来最后出局的。可见,纳斯达克市场在这里起到了培育有潜力的企业,淘汰落后企业的作用。它这个“孵化器”定位,事实上也就是国际上标准意义的创业板定位。
我国开设创业板的初衷,与这个标准定义是一致的。但四年前创业板开板时,鉴于世界上成功的创业板不多,相关风险可能会对投资者造成较大打击的实际,还是比较强调其经营的稳定,并且制定了不算低的盈利标准。如此一来,结果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都是已进入到了成熟运行阶段的公司,因此事实上也都符合在中小板,甚至在主板上市的要求。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投资者根据创业板的要求,希望这些企业能获得高增长,并且也因此给予了较高的溢价;另一方面则由于上市的公司并不是真正按照创业板标准遴选的,所以很多难以实现高增长。几年下来,投资人发现中国创业板的高成长特征似乎越来越模糊,相应的也就显得估值偏高了。一段时期来围绕创业板的很多争议,大都源于此。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把一些并非成长型、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推到了创业板上。好在,现在300多个创业板上市公司中,也还有相当一批介入了新经济,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正是这些公司的存在,使得只有20个样本股的创业板指数在今年出现了大涨。而就整个创业板公司而言,现在股价低迷乃至仍然破发的品种,并不在少数。换言之,中国的创业板在扶持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
这个问题,管理层是早就发现了。一段时间来,就在拟议着手改革,譬如对创业板开放小额快速再融资,研究推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二套标准等等。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都没能得到实施。现在,证监会主席肖刚首次明确表示要改革创业板,重点是强化其支持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中国的企业创业,将因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的确,对于创业板来说,现在关键的就是要有明确的定位,有了其作为新兴行业中成长型企业孵化器的定位,那么从拟上市公司的选择到投资者投资倾向的引导,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投资人自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愿意为之承担相应的风险。反过来,他们也再不会因为创业板公司不可避免的业绩波动而对其大加鞭挞。市场对于创业板的认识,也将归于理性。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