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调查
  • 3:专访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房地产政策:一场艰难的平衡
  • 美国也需要
    来一次“三中全会”
  •  
    2013年11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上证观察家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上证观察家
    房地产政策:一场艰难的平衡
    美国也需要
    来一次“三中全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也需要
    来一次“三中全会”
    2013-11-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从出口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型,这将是本世纪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机遇,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都能从中获益匪浅,但前提是美国的领导人也有推动改革的远见和决心

      □ 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两周前结束,会议达成的共识认为,中国应该摒弃传统的依赖对美国和其他富裕工业化国家出口的增长策略,转而发展一条依赖于中国13亿国内消费者的增长路径。

      

      这一轮改革力度是历史性的

      基于两方面的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领导层最新做出的对于改革的承诺是可信的,而这一轮的改革力度可能是非常重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历史性的。

      首先,一年前上任的习近平主席的执政基础相当稳健,不管在党内、国家还是在军队层面。

      其次,当今中国,对于改革的迫切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正如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抓住了当时的危急局势,启动了中国上一轮的改革开放,习近平必须采取和当年一样的大胆举措,这样才能帮助中国经济避开困境,避免社会陷入不稳定状况。

      牢固的执政基础和改革的迫切性,本身并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但这两方面的因素预示着,中国的新一届领导人将全力以赴推动新一轮的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计划,充分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的重大转变。相比旧的让政府来主导定价的模式,新的改革方案中尤其强调了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比如在燃油、食品医药、服务业,甚至于人民币等广泛领域。

      《决定》中有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述,将帮助解决中国经济中的许多不平衡,比如制造业产能过剩;比如存款利率僵化,后者在事实上等于补贴了商业银行、惩罚了广大储户;又比如因为要管理汇率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状况。

      通过限制人民币的波动来支持出口,中国被迫向国内经济注入了大量的过剩流动性,主要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状况诱发了房地产泡沫,让房价上涨超出了普通老百姓可承担的水平。而按照三中全会的决定,让人民币在外汇市场更自由波动,将有助于改善这样的扭曲状况。

      

      中国从生产者模式向消费社会转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政策建议,主要集中在那些旨在刺激消费的再平衡政策中依然薄弱的环节,比如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以及改变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和储蓄惯有模式。

      或许中国政府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改变老百姓的行为习惯,即改变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本着“考虑后顾之忧”思路的储蓄文化,转而培养一种更为积极的花钱消费文化。

      此次三中全会就直接针对了老百姓的这些顾虑,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放松二胎政策。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三中全会建议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更加公平的土地产权机制以及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

      全世界应该欢迎中国这种从生产者模式向消费社会的转变。但对于美国来说,接受中国这样的转变可能尤其具有挑战性。过去20年来,中美都被困在一种越来越不和谐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中国通过出产廉价物资和买入美国国债支持美国的增长模式,与此同时,胃口永远无法满足的美国消费者,则在源源不断地购买产自中国的廉价出口商品。

      

      美国似乎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再平衡,可能让中美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吃紧,除非美国治愈其过度消费和储蓄不足的顽疾。

      就好比在人际交往中一样,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同样不可持续。这种关系会让相关的国家失去信心,并且容易产生摩擦,并最终导致经济纠纷,比如贸易战。

      中国向新的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型,将彻底改变当前的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格局。而美国似乎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一直以来,美国都依赖于中国这一全球“最终生产者”,而随着中国大步迈开新一轮改革,美国可能一时半会还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一方面,中国将不再像以往那样一味依赖美国的过度消费;另一方面,中国今后将更加愿意把钱花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领域,而不是继续无上限地购买美国国债,帮助美国压低利率。

      美国需要解放其认为无法承担现有经济策略转型的惯有矛盾思维。取而代之的是,美国需要让这一代的消费者提高对于储蓄和投资的重视,为后代留一杯羹。当前美国经济疲弱的复苏,以及高得让人无法接受的失业率,意味着这种转变的难度很大,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中国消费者的崛起

      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和源泉

      中国即将开启的新一轮改革大潮,对于美国等迫切需要提振经济增长的其他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机遇。要抓住这样的机遇,美国可能也需要来一次中国式的“三中全会”。

      中国消费者的崛起,可能是本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和源泉,美国的制造和服务企业也将从中获益匪浅。但是,除非美国的领导人有了推动改革的远见和决心,通过鼓励储蓄、创新和投资来重拾经济竞争力,否则美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世界其他国家分享中国消费大爆炸的甜美果实。在中国大步改革的同时,美国却无动于衷,这样一种非对称的经济再平衡,其结果只会是失败。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带领中国开启了现代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发展奇迹。美国也需要有这样一次中国式的“三中全会”。

      (作者系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曾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其新著《失衡:中美的相互依存》一书即将出版。本文经作者授权在上海证券报发表,题目为编者所加。翻译:朱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