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资本市场能优化配置资源,但在美国资本市场,事实却是美联储在不断为华尔街配置资源,不断为华尔街喂奶。要想给金融机构断奶,何其困难。至少在短时间内,美联储还不会给华尔街断奶。
□朱伟一
资本市场就是创新,不仅金融机构创新,美联储也在谋求创新——量化宽松就是创新的壮举。量化宽松政策始于美国次贷危机暴发后的2008年11月,当时美联储斥资1.2万亿美元,12个月内在市场疯狂购入华尔街炮制的各种债券。美联储因此也摇身一变,成了一家准金融机构。在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之前,美联储历史上从未购买过债券。量化宽松是美联储主席、研究通货膨胀的著名学者本·伯南克推出的新政。按照这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7年的经济学教授的解释,美联储收购华尔街推向市场的债券,华尔街就有钱再去放贷,如此周而复始,信贷就不会紧张,信贷成本也会降低。
确实,量化宽松政策减低了银行发放贷款的整体成本,但所产生的现金大多被华尔街据为己有,中、小企业仍然贷不到款,美国的失业率仍然高居不下。但华尔街得到不少好处:融资成本降低;金融机构所持证券资产增值;经纪业务佣金丰厚——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交易大多由华尔街银行充当经纪人。
自量化宽松以来,美国银行业的寡头日益壮大。五年后的今天,美国0.2%的银行控制了美国70%的银行资产。而美国经济增长却并没有因此而获益。执行量化宽松政策至今,美联储斥资4万亿美元,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多了0.25%(大约相当于400亿美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非常不合算的买卖。
2010年3月31日,第一轮量化宽松交易结束,美联储内外的批评音此起彼伏,美联储也暂停了购买债券。可是,数月之后,美国股价下跌了14%,美联储随即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每月斥资850亿美元购入债券。都说资本市场能优化配置资源,但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事实却是美联储在不断为华尔街配置资源,不断为华尔街喂奶。而从美国的情况看,要想给金融机构断奶,那是何其困难的事情。至少在短时间内,美联储还不会给华尔街断奶。
持续量化宽松的一个恶果是,影子银行大行其道。商业发展公司、金融公司和房地产投资信托等三类金融机构的资产迅速上升,2008年为7790亿美元,而到今年二季度已迅猛增至1.22万亿美元。投资银行有多种定义,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商业发展公司(business development company)、特殊金融公司(specialist finance company)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简称“REIT”)就是典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发展公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募股权基金的特殊形式,其股份还可以公开交易。
美国有一个叫安德鲁·胡萨尔的人,曾经在摩根士丹利供职,后被美联储延揽到门下,专门负责为美联储购买各种债券。他后来批评揭发量化宽松的种种弊端,对美联储痛加鞭伐。胡萨尔算得上是位倒戈英雄,可惜他地位太低,在摩根士丹利也只是董事总经理,如果硬套我们这里的职务,相当于我们这里的正处级或副局级干部。除非有袁世凯这样的中堂大人倒戈,华尔街金融寡头的地位万难动摇。爬到高位的人谁愿意倒戈?袁世凯也不是真倒戈,逼退了满清王朝之后,他就封了自己终身大总统,之后又要恢复帝制,由他来当皇上。
量化宽松最大的问题是,如此肆无忌惮地劫贫济富,使人不能不对美国的法治也产生了怀疑。在美国,法治似乎只是温情脉脉的面纱,平常还可以起些遮羞布的作用,遇到重大情况或涉及重大利益时,那都是赤膊上阵,图穷匕首见,根本就没有法治的余地和空间。世人看到,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的法治是那么苍白无力,在金融寡头面前,美国的法治同样苍白无力。如果有人就美国对海外用兵起诉美国政府,美国法院不予受理:美国最高法院则将其定性为政治问题,不适合由法院来评判。如果美国有人因量化宽松政策而起诉美联储,也会被法院拒之门外。对此,美国最高法院也有一套理论:量化宽松并不直接损害任何个人的利益。
由此观之,面对量化宽松这样的金融创新,我们理当敬而远之。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