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广告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街头股吧前世今生
  • 资本圈语
  • 特殊年代
    造就另类风景
  •  
    2013年12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资本圈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资本圈生活
    街头股吧前世今生
    资本圈语
    特殊年代
    造就另类风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街头股吧前世今生
    2013-12-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不晓得‘黄万国’,是要被人家笑的。”

      在老股民心中,“黄万国(黄浦区万国证交部)”,作为如今某大型券商的前身,是上海第一代股民的摇篮。如今,这个地处上海西藏中路与广东路交界处的熙攘之地,更演变成为很多股民心中的街头股吧。

      好像大学校园里的英语角,这里每逢周六、日都会有不少股民前来交流炒股经验,聊聊国际形势。有赚钞票高声讲话的,脸色红润,嗓音响亮。也有凝神倾听暗中盘算的,低头屏息,把人家说的每个字“吃”进肚里。

      广东路本来就窄,自行车又占去半条路,人潮密密地围在路边侃股经。如果这里的石头、梧桐会说话,吐出来的大概也会是炒股术语。

      ⊙记者 赵明超 ○编辑 于勇

      11月份的一个星期六,尽管天气转凉,但到了晚上七八点钟,西藏中路广东路交叉口东北角的空地上,渐渐人头攒动,热闹起来。

      这里,构成了上海一道独特的金融风景线——街头股吧。

      几十米开外的广东路和云南路交叉口,一家酒店的茶座上,街头股吧“创始人”,时任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经理的谢荣兴,正在和资深股民大老李等几个老友,重逢话股市——“20多年一路走来,不胜欷嘘。”

      都说股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这街头股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股市的“风向标”。

      一张来自20年前,由上证报记者徐汇拍摄的照片显示,万国证券营业部门口,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把广东路挤得水泄不通,一直延续到西藏路。昏黄的灯光下,十几个人乃至数十人围成一圈,有人手舞足蹈兴致勃勃,有人洗耳恭听若有所思。营业部内部灯火通明,屋里面挤满了人,门口更是没有任何空隙,一时盛况空前。

      今天,尽管微博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街头股吧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仍令很多股民乐此不疲。他们从原万国证券的门口,移到了国泰君安门前的空地上。每逢周末,数以百计的股民仍在这里谈“股”论“金”,20多年如一日。

      这里有传说的江湖——卖茶叶蛋的老婆婆,根据卖掉的茶叶蛋多少,判断当日进出人数和股市行情,决定自家买进还是卖出,后来发财。

      这里是真正的江湖——握手从不当真,也许今日格斗的敌手就是对方;争吵也不红脸,可能明天盈亏的角色就会转换。

      从杨百万到大老李,上海滩第一批股市牛人,正是从这草莽江湖中,汲取营养,走向了大户室,走向了自己的投资殿堂。

      夜深了,街头股吧的人们还是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都盼着下星期能有一波好行情。

      这时,刚回到家的谢荣兴也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他在街头股吧的图片,并附上了一段话:黄浦万国故地重游,股民不少,老友重逢,当年“王宫”热火,今朝夜茶聚友,投资者功不可没,马路沙龙依旧。

      谈股论金 老股民的集体印记

      家住浦东塘桥的老王,是个有着二十多年“股龄”的老股民,每个周六,他的行程几乎雷打不动。

      “一般四点从家出发,到人民广场五点出头,走到广东路,熟识的朋友就都到了。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分析一下彼此的投资心得,交流一下对走势的看法。无论市场是牛是熊,我这习惯二十年如一日。”

      这位街头股吧的常客带领记者走进了属于他自己的回忆,也重温了中国股市二十年来的一些难忘印记。

      “1990年底,股市刚起步,每天下午收盘后,大家都聚集在‘黄万国’,继续交流当天的市场行情表现。”老王说,一开始人并不是很多,但没过多久就数以百计了。

      慢慢的,股民们聚会的范围延续到营业部门口的广东路上,东到云南中路,西至人民广场,街头股吧就这么成型了。

      再后来,平时每天大概三四百人,到周末最多时甚至上千人,广东路上的人声鼎沸,还延续到了西藏路上。

      就是在1990年,高中毕业的老王在家小工厂里已经干了好几年,日子过得紧巴巴。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购买了两张认购证,“30元买入后不长时间就翻了几番。”

      钱来得如此之快,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老王还是有点不能自拔。

      “就在这之后我成了街头股吧的常客。最初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像如何投资;如何看政策;如何挑个股,我都是在这里通过交流得来的。”

      记忆来到1992年。

      “第二次大牛市,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3个月时间,大盘涨了303%。”也就在那3个月里,老王孜孜不倦的在街头股吧打听着消息,也体会着赚钱的疯狂。

      “赚了几万块钱,那时人均工资才几百块钱,这些钱可以买套房子了,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万吧。”

      在街头股吧一泡四年,时间来到1996年下半年的牛市。

      老王手中的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让他正式收获了第一桶金。“靠着当时几场漂亮的出击,才有了以后投资的本钱。”

      和老王股龄相当,被股民尊称为“大老李”的李双成,原本是上海某厂的一位锅炉工,后来到上海一家私营企业做了厂长,虽然在认购证发行前已投身股市,但并没有暴富。

      看到认购证发行,大老李觉得机会来了,一下子买了3000张,30元的成本,100元乃至更高价卖出,很短时间内,人生彻底改变,跻身上海富豪之列。

      此后他专心进行股票买卖,并且创办了一个名为“万国和平俱乐部”的股市沙龙,后来还成立“大老李投资俱乐部”,每星期活动一次,切磋交流投资心得和体会,研讨上市公司的各类题材。

      最近两年,尽管身体不好,大老李还会偶尔来到街头股吧现场,和大家沟通一下对市场的看法。

      “中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股市还是新生事物,上市的只有几只股票,大家炒来炒去,不断创造出一夜暴富的神话,吸引更多人投入股市大潮,我们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消息,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

      到了今天,“更多是一种习惯,一种渴望。”老王说,中国股市二十多年了,期间牛熊更替,跌宕起伏。街头股吧也存在了二十多年,而直到今天,经常到夜里十点钟,还有人迟迟不想离开。

      这时已是晚上七点多,老王准备约着朋友们往云南路走,去鲜得来吃一份地道的排骨年糕,再到大壶春要一份独具特色的生煎。

      街头股吧对老王和大老李这样的老股民而言,亲切而温暖。

      谈古论今

      创始人的独特回忆

      在街头股吧的推出者,时任“黄万国”经理的谢荣兴眼里,这道独特金融风景线的诞生,完全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的交流需要。

      “我们营业部开业的时候,第一个开户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股票是什么,当天恰好有事路过,就进来开了户,一不小心,成了中国第一个开户者。”谢荣兴说。

      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家对股市几乎一无所知,股票完全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教育成了重中之重。

      作为第一家开业的证券营业部,每天收盘后,这里都会组织一些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士进行讲解。“一般情况下,会讲一下当天的收盘情况,对影响到市场的主要因素进行梳理,帮助投资者进行必要的判断。”

      谢荣兴说,尽管当时大家完全没有价值投资的理念,交易所的交易规则也经常出现变化,但还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前来学习。

      街头股吧的群众基础就这么形成了。

      随着人越来也多,到了周六,营业部还会组织专业人士讲课。“很快,投资者的热情就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1990年12月15日,对谢荣兴来说记忆深刻。

      “离上交所开业没几天,我们计划向客户搞一次大规模的咨询报告会,原打算只对自己的客户(大概100多人)在营业部大厅里举办,结果海报一贴出,问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不得不借市工人文化宫的小剧场,可容纳250人左右,谁知由于没有实行买票和限制,最后有近1000人挤入会场。”

      谢荣兴说,当时的场面用水泄不通形容绝对不过分,座位全变成站位,连主席台上也挤满了人,还把台子、木镜框、道具都挤坏了。结果惹来了工人文化宫的保卫科长,还报告了黄浦区公安分局。

      那个时候股民们的火爆情绪,不仅吸引了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还惊动了美国CNN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等海外媒体。

      谢荣兴记得很清楚,1990年12月3日上午9时30分左右,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朱镕基前来考察营业部,大厅里面股民们开始鼓掌致意,突然有一个人掮着一台摄像机跳到柜台的大理石台面上,居高临下对准他们进行拍摄。

      “这名事先没有安排的记者来自美国有线电视台(CNN),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慕名营业部门口的街头股吧才前来拍摄,结果偶然赶上了这么好的机会。”

      没过多久,谢荣兴所在的营业部,因为投资者热情高涨,星期天也要营业,营业时间从早上9点到夜里10点半,还卖《股市大哥大》,内容是分析行情。

      “当天形成书面的分析报告,全上海的投资者都来我这买,每天都卖2000份以上,供不应求,外面做生意的买了我们的东西然后卖给其他股民,我8毛钱卖出去,他们1.2元再卖给别人。”

      街头股吧,是第一代股民的摇篮,也是中国股市起点的一个绝佳注脚。

      对多年来像大老李、老王和谢荣兴这样,一直参与其中的人来说,街头股吧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对中国股市而言,街头股吧见证了资本市场的起起落落,记录了投资者的悲欢离合,见证了一段二十年的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