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另类风景
频繁的过山车行情;信息沟通的条件限制;股民求知若渴,寄望通过新兴事物改变自身的激情;共同缔造了街头股吧的繁荣景象
1990年12月19日,上午9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朱镕基举槌,一声清脆的锣音敲响,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交所成正式宣告开业。
尽管当时的市场中,只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浙江凤凰)的股票,投资者也仅局限在上海等大城市的少数人,但锣声响后,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话成为现实,作为中国证券资本市场的前沿阵地,上海和深圳一夜成了风向标。特别是上海火爆的投资热情,迅速形成示范效应,传导到整个市场中。
街头股吧的兴盛,也由此而起。
缔造这种兴盛的因素之一,就是频繁的过山车行情。
数据显示,从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推出“老八股”,截至1999年年中,就经历了五次大的牛市和熊市。第一次大牛市,时间是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两年时间涨了十多倍,即使是2007年的牛市,也未见如此涨幅。股市中暴富的机会实在太多了。当然,盛极而衰也是必然,迅速上冲之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仅半年时间,股指又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也是不可想像的。
在疯狂的上涨和下跌行情中,听消息成了股民们梦想战胜市场的法宝。
当时通讯条件远没有现在发达,街头股吧就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事实上,当时全国进入股市投资的人也不多,上海和深圳占了很大比重,而在上海街头股吧更是占了很大分量,一些投资牛人,如果有很多投资者信赖,完全可以操纵股市涨跌。甚至有人回忆,“在当时,他们可以调动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买卖一只股票,形成领头羊效应,逐步发酵后,就会形成更大的力量,变成一种正向的螺旋。”这时候,消息成了投资者操作股市的决策器。
最后,投资者求知若渴,渴望通过新兴事物改变自身的激情,也是街头股吧兴盛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国第一代股市牛人中,进入股市的年龄,从30多岁到60多岁不等,他们的文化程度,除两位具有博士文凭、个别人具有大学学历外,大多仅有中学甚至小学的水平;很多人是“上山下乡”回城知青,大家对于股市这种可以一夜暴富的新事物很感兴趣,非常希望借此改变自己的生活。
如今站在街头股吧,上海最早的证券交易所,离此不远,在延安东路、四川中路交界处。
1921年5月上海组建华商证券交易所,1934年在那儿翻建8层楼房,设9个交易柜台,60个客户房间,是当时全国和远东最大证券交易所。淞沪战争时停业,1943年重开,杜月笙任理事长,1949年上海解放后即关闭。
斗转星移,风生水起,中国证券交易市场呼啸走来,还将蜿蜒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