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能否有力延续,市场能否稳健恢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信息不对称、思想层次两极分化的格局能否真正改变,而这特别需要宏观研究重视并践行“群众路线”,以提振市场信心,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微观崛起,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程 实
历史从不简单重复,但根源类似的错误和危险却总是间或闪现。回望即将过去的2013年,全球经济运行最显著的特征是:复苏比预期差、波动比想象大。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为危机尚未去、政策不给力或博弈风雨急,但在笔者看来,这些解释都未触及思想层面的内里。从根源看,“专业信息不对称和经济知识两极分化”不仅未见改善,反而有所加剧。在危机前,它激励了非审慎的金融创新,引致了无约束的透支增长,催生了危险的专业欺诈;在危机后,它则抑制了宏观政策的政策效果,干扰了复苏进程的推进,并制约了经济秩序的有序重建。在未来,复苏能否有力延续,市场能否稳健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层次两极分化格局能否真正改变。而消除专业信息不对称,需要宏观研究重视并践行“群众路线”。
鉴于当下时代背景,笔者疑问这一点格外关键。原因有五:
第一,在通缩风险大于通胀风险背景下,宏观研究走群众路线有利于提升政策效果。传统经济学一度强调了专业信息不对称对于宏观政策调控目标实现的重要性,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如果政策制定者按常理出牌,那么,市场主体早就于政策出台前就调整了行为,政策真正出台时可能就没什么效果了,这样能起到额外作用的就是预期之外的政策,这就给政策当局利用信息优势、实行“动态不一致”的政策提供了激励。但笔者以为,这一策略并不是在所有情境下都适用,动态不一致理论实际上包含了一种隐形假设,即中央银行将维持物价稳定视为核心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全球央行政策目标对刺激增长、抵抗通缩威胁的强调甚至短期超过了控制通胀,此时,让市场充分明晰政策长期不变的宽松基调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市场主体不必要的防御性的需求紧缩行为,这恰是发达国家央行近年来高度重视“前瞻指引”的根本原因,也是宏观研究践行群众路线、减小专业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必然。
第二,在复苏主题由救赎变为转型的背景下,宏观研究走群众路线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在复苏缓步推进四年之后,2014年,全球经济将正式进入以转型为核心主题的阶段,美联储将退出QE以测试内生增长动力,欧洲内部的结构调整也将有实质推进,日本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也不能再悬而不发,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也将细化落实。转型,本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将带来新局面、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也将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增长减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微观个体对转型必要性、现实性和自然伴生现象缺乏足够的认知,那么,不仅转型本身的推进恐将变得困难,转型带来的阵痛可能也会伤及市场信心,甚至威胁复苏基调。正因为如此,宏观研究践行群众路线本质上就是宣扬转型精神、普及转型常识、增强转型信心的举动,将对转型本身起到有益的支撑作用。
第三,鉴于市场波动性在加剧,宏观研究走群众路线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归根结底,危机后的复苏是一个风云诡谲的过程,不确定性广泛存在,利益博弈十分复杂,黑天鹅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各种投机势力借台唱戏提供了便利,可供炒作的题材十分丰富。今年4月的黄金大跌、5月的日股暴跌、11月的比特币暴涨,都是新鲜的案例。此时,如果广大非专业的微观个体缺乏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理性认知,很容易受投机炒作和羊群效应的影响,无意间掉入各种市场陷阱,在给自身造成巨大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风险的聚合、升级、连锁和传染,进而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恶果。因此,宏观研究践行群众路线,有利于正本清源,减小国际投机势力兴风作浪的可能,引导诸多微观个体在市场异动之中保持头脑清醒和行为谨慎,进而堵上系统性风险形成和加剧的源头。
第四,在宏观经济复苏越来越倚重微观基础的背景下,宏观研究走群众路线有利于促进微观崛起。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同时也是政策力量不断被透支使用的过程,在财政政策受制于财政巩固、货币政策几无宽松空间、全球化推进放缓的前提下,经济增长对微观需求的依赖不断加大。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对居民消费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寄予厚望,而在“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更受监管的同时,民间金融和小微金融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历史机遇。微观崛起正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时代主题。正因为如此,宏观研究走群众路线,是顺应这一时代主题,帮助微观个体发现自己、发掘自己并发展自己的有益之举。
第五,在研究市场存在“公有地悲剧”的背景下,宏观研究走群众路线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专业信息不对称和知识层面两极分化的格局形成,很大程度上和研究市场有关。经济学家可以分为好几类,象牙塔内的经济学家们主要从事学术研究,但过于强调经济学本身则容易掉入“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陷阱,经济学不是解释一切的万能钥匙。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真切了解经济世界本身比了解经济学更重要,研究现实经济,最有力量的两个群体,分别集中于政府机构与金融机构,前者主要服务于政策制定,后者作为“卖方”主要服务于特定的机构“买方”,两者都缺乏走群众路线的激励。如此背景下,以现实为关切的研究市场供给稀缺,尽管消除专业信息不对称对于全局是有利的,但面向大众的严谨研究和趋势信息普及,缺乏有效供给。在严谨研究缺位的背景下,非严谨的、一味迎合读者猎奇口味的各类经济阴谋论、危机论和崩溃论充斥市场,既加剧了专业和非专业两个人群的割裂,也一定程度上引致了市场不理性和社会戾气。正因为如此,在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当下,金融机构的专业研究部门加强面对大众的研究供给,既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更好服务金融消费者的有效举措。
(作者系青年经济学者,微信公众号shihuash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