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祥明 ○编辑 陈其珏
对中国人而言,软实力的概念并不陌生。
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广为传播并为国人津津乐道,主要因为它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改共和党政府的单边主义和尚武外交策略,奥巴马政府转而在软实力和巧实力的理论指导下,重新构建美国在全球精巧而更加隐秘的权力网络。
按照约瑟夫·奈的理论,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有三大特点。其一,成本较低,不像军事干预和金元外交那么昂贵;其二,效果更好,威权和收买只能起到暂时效果,而做到让别人心服口服,则是长久之策;其三,较难操作,因为软实力并非单靠政府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社会和民间长期积累,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进程。
在约瑟夫·奈看来,21世纪我们将见证两种权力转移:一是从国家到国家的权力转移,也就是所谓的权力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亚洲的崛起是其中的主要标志——奈本人更愿意把它称作“亚洲的复苏”;另一种是权力从国家层面扩散到更多的非政府层面,全球贸易、技术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这种权力转移。这样的权力转移和分散,促使人们重新看待权力的本质。
如果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权力的本质与文化密不可分。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我国战国时代,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譬如在《周易·贲卦·彖传》中,就最早阐发了这种“软实力”意义的文化观念:刚柔交错,天文也。文国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句话的大意是:支配世界的权力(“止物”)可以有两种不同形式,武力胁迫的征服天下和文德之教的化成天下。而古代学者在此处显然是倡导通过文化的力量去“化成天下”,而反对仅仅靠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做法。
这种将文化的力量与威武的力量对应起来,并且更为推崇文化力量的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构建软实力方面应更有资格、更有自信,也更有文化底气。
对此,龙永图认为,关于中国软实力的问题,有一位著名的西方媒体学者讲过,中国之所以取得偌大的经济成就,主要是它的制度优势,因为制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非常核心的部分。他讲到四个主要要素,一是中国现在充分利用了市场经济的魔力和国际分工的活力,此外就是中国人的耐力及中国政府的组织能力。中国政府在过去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从现在起我们应更好发挥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退出对整个经济的干预。中国要考虑怎样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市场和政府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又相互支持的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硬实力的发展,而且从中培养中国的软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同意约瑟夫·奈先生讲的要使中国能更多发挥人民和公民社会的力量,更好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更好参与全球化。这样,中国的经济体系就会持续下去。”龙永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