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金融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上证观察家
  • A3:评论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身份研究:
    探究不平等问题的一条新路径——读《身份经济学》
  • ■披沙录
  • 一个痴迷于社会进步的
    “终身反对派”
  •  
    2013年12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书评
    身份研究:
    探究不平等问题的一条新路径——读《身份经济学》
    ■披沙录
    一个痴迷于社会进步的
    “终身反对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身份研究:
    探究不平等问题的一条新路径——读《身份经济学》
    2013-12-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禾 刀

      身份研究:

      探究不平等问题的一条新路径

      ——读《身份经济学》

      《身份经济学》

      (美)乔治·阿克洛夫 瑞秋·克兰顿 著

      颜超凡 汪潇潇 译

      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汪晓波

      

      身份,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词汇。说其简单,是这个词似乎再也平常不过,随处可见;言其复杂,则因为身份与性别、职业、文化、宗教等纠结在一起。人性的复杂,决定了身份问题的复杂。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以《身份》为题,写过一本薄薄的小说,试图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深沉地思考人性。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则就身份问题谈论焦虑,在那本名为《身份的焦虑》的随笔集里,他探讨了基于身份而引出的各种焦虑。他也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乃至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等角度,寻求去除焦虑的办法。

      那么,经济学家又是如何看待身份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和他的搭档瑞秋·克兰顿在《身份经济学》里,首次将“身份”引入经济分析,用了并不长的篇幅来讨论身份问题。当宗教遭遇经济学之后,其神圣性被大大消解——对此,人们早有感悟。而当“身份”遭遇经济学之后,是不是复杂的身份问题会被化解为简单地与某种经济后果联系在一起?

      关于《身份经济学》的第一作者乔治·阿克洛夫,有必要做个简短的介绍。阿克洛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亦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的研究,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来确定经济学的影响与结果。他专业领域还包括了贫困问题、家庭问题、犯罪、歧视、货币政策乃至德国统一问题。这种对传统经济学研究范畴的拓展,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位经济学大家加里·贝克。贝克在非传统研究领域引入经济学的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阿克洛夫虽是诺奖得主,但其世俗名声显然不及他的夫人珍妮特·耶伦,因为耶伦即将成为美联储百年历史上的首位女性主席。两个多月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耶伦执掌美联储,使得她可能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阿克洛夫夫妇在美国经济学界与财经政策决策界,各有各的地位。

      在经济领域里研究身份问题,算得上是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不过目前也已出现了几条不同的路径。在介绍阿克洛夫的路径之前,不妨简单梳理一下其他学者的思考。1998年经济学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研究了身份与暴力问题,并提出“命运幻想说”。在阿玛蒂亚·森看来,当把个人身份贴上社群属性的标签时,是把丰富的人性之美塞进单一狭隘的身份盒子里,是一种高级理论的低级应用。阿玛蒂亚·森因此拒绝给每个个体简单化地贴上各种概念,比如仅仅根据宗教身份作单一划分。身份不能成为某种幻想,而是应当更为清晰地理解人类自由。

      经济学家科曼(Alan Kirman)等人则提出了能力空间理论。社会个体现在是什么、正在做什么(what),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who),要选择加入的社会群体在哪里(where)——这三个“W”构成了“身份三角区”的三个角,即能力空间的三个向量。他们认为,个体并非根据自利原则选择某种行为,而是通过参与不同社会群体寻求个人品格与期望的自我形象一致。人们总是生活在某个社会环境中,其行为并不完全基于私人利益,他们也关心社会规范与行为约束。

      在某些层面上,科曼的思考与阿克洛夫的研究有相似之处。阿克洛夫和他的搭档瑞秋·克兰顿在《身份经济学》里,同样试图超越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动机,揭示身份及其相关的社会规范究竟如何影响个人在工作、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决策及其经济和情感后果。正如两位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身份经济学重新将人类情感和社会制度引人了经济学,无论经济学家们是否考虑了身份这个因素,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任何观念都有其结果,这一点确切无疑。

      在传统经济学里,一个著名的假设即是个体为理性人,激励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传统经济学将重心放在货币和税收、消费和收入等问题上——这当然是没有疑问的,但并不够。一个再理性的个体,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非货币因素总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因为身份、规范以及它们所依赖的社会类型变化多端,人的行为选择会随着各种变化而改变。

      阿克洛夫和他的合作者在将身份问题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之后,将身份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引人了多个重要领域,包括组织、教育、劳动力市场和家庭中的性别问题,以及种族、贫困等。透过具体的研究领域可以清楚地看出,身份选择何以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决策,人们的偏好又为什么而改变,第三方为何有激励按照人们的想法来改变自己和规范。因此,身份的研究,也为思考不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机会和路径。

      透过这样的研究,诸如西点军校学员更依赖于身份而非货币报酬的事例,也就能很好理解了。身份模型显示的是,军人身份可以替代激励性报酬。非货币因素有时候能起到的作用,有时会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另外,本书有关企业内部人与外部人问题的探讨,也给人有不小的启发。员工自视自己为内部人或外部人的身份差别,很可能成为组织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是主导因素。

      这是身份经济学的价值所在。当然,诚如两位作者自己所坦承的那样,这本薄薄的小书只是身份经济学的入门书。身份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也只是构建了一个雏形。许多研究还有待更深入地展开。对此,阿克洛夫和克兰顿列举了一些思考方向,很有启发性。比如,规范和身份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变化演进?身份、经济政策及制度之间会有什么反馈作用?如何解释各个国家的不同身份与规范?怎么去解释群体冲突的增加与减少的原因?如此等等。

      由此可以这么说,身份经济学的研究固然还不够深入,但确实已经往“经济学工具箱”里添加了可以思考身份力量的其他智力资源。其他学科当然也都可以沿着各自的学科路径继续思考研究身份问题,诸如文学艺术、社会学等。正如昆德拉和德波顿们,定然会按照自己的路子继续往前走那样。不过,将经济学模型与其他学科自身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进程。经济学不能独占这个研究领域,但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