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专版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特别报道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封面文章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市场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金融改革面对逼仄的国际环境衔枚疾进
  • 重组股的财富神话要画上句号了
  • QE悬念落地
    经济风险骤增
  • 吁请将定向增发从再融资中剥离出去
  • 外论点击
  •  
    2013年12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评论
    金融改革面对逼仄的国际环境衔枚疾进
    重组股的财富神话要画上句号了
    QE悬念落地
    经济风险骤增
    吁请将定向增发从再融资中剥离出去
    外论点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吁请将定向增发从再融资中剥离出去
    2013-12-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曹中铭

      

      从去年11月至今,沪深两市新股发行一直处于暂停态势。不过,没有新股IPO的日子里,A股市场并不寂寞。一年多来市场呈现出两大明显特点,一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如火如荼,二是上市公司再融资面多量广,统计数据足以说明这一点。

      就以上市公司再融资为例。自去年IPO暂停至今年11月底,沪深两市共有259家公司完成增发融资3588亿元。而从今年初至11月底,两市公布定向增发预案的公司共计525家,拟募集资金总额8425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势头如此凶猛,不仅表现在每年公布再融资预案的公司越来越多上,也表现在再融资金额远远地高于IPO融资额上。而在再融资的诸多方式上,定向增发由于程序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成行等方面的特点,看起来最受上市公司的青睐,俨然已成了两市上市公司再融资渠道的“主力军”。

      然而,定向增发在实际运作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上市公司频频实施再融资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潜规则。如为了成功实施定向增发,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不惜采取保底协议、补偿条款、对赌安排等有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手段;为了实施变相的股权激励,一些上市公司亦瞄上了定向增发这一再融资方式;而在某些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中,其管理层曲线MBO若隐若现。粗一看,上述潜规则似乎都是为了完成再融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潜规则或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或践踏市场的“三公”原则,或个中存在利益输送的行为,其负面影响不容置疑。

      除了上述潜规则之外,定向增发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亦被广泛运用。特别是一些连年亏损、经营困难,早就该退市的上市公司,屡屡通过定向增发起死回生。虽然在形式上保牌成功,但无论其公司内部治理、竞争能力与抗市场风险能力以及在回报投资者上都依然如故,

      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频频上演,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因此被严重扭曲。

      鉴于上市公司再融资导致市场越来越不堪承受的现状,也基于在定向增发中产生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与弊端,这些年来市场上要求监管部门提高再融资门槛的呼声始终不绝于耳。笔者以为,该是全面修改实施已超过7年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时候了。尽快从制度上去完善,去堵住漏洞,才是切断定向增发利益链最有效的办法。

      那么,从何着手呢?

      首先,重订再融资的具体财务指标。上市公司无论采取何种再融资形式,都必须满足财务指标的考核要求。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配股、增发(包括公开增发与定向增发)、发行可转债等。其中,公开增发与发行可转债要求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六”,而对于配股与定向增发等则无财务指标考核,这也是定增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最爱的最根本原因。要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就必须让市场有限的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因此,那些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盈利能力强、能回报投资者的上市公司,更有“资格”实现再融资,建议上市公司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再融资,其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得低于10%。

      其次,让不同的再融资方式发挥不同的作用。定向增发过程中产生诸多方面的乱象,问题的关键正在于定向融资上。因为定向再融资,为上市公司与参与对象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诸如定增对象高价买“套”、保底协议“暗渡陈仓”、对赌协议“护航”定增等等,定向增发变成变相的股权激励,其根源均在于此。相对于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这些定向增发的潜规则都由暗箱操作来完成,上市公司定增融资缺乏最起码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因此,笔者建议,可否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应主要采取配股、公开发行或发行可转债的方式,而定向增发仅仅只能适用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有了这些措施之后,定向增发利益链中的潜规则就必然被打破,上市公司再融资给市场资金面造成的巨大压力将大为减小,再融资的乱象当可逐渐消除。

      (作者系知名市场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