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峰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2月20日表示,针对证监会推动长期资金入市的工作安排,证监会支持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通过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实现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下一阶段,证监会将继续加快推动各类长期资金入市,努力推动各类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发展。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都是社会养老金的一部分,这些资金事关社会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借助日益成熟的资本市场能够实现稳定增值是一个必然趋势。但首要前提是安全,因此,要让企业年金入市,沪深股市“打铁还需自身硬”,需要先努力练好内功,在优先股试点改革、新股发行改革以及退市制度等市场环境建设上踏踏实实跨出更加科学和有力的步伐,才能为养老金入市提供稳定和积极的条件。
而眼下的市场是不能不让人担心的。因为,进入12月以来,市场的信心已到了冰点。
从上市公司的数量规模上来看,沪深证券市场20多年来的发展的确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如同城市建设的大拆大建一样,难免伤及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利益,甚至出现了一些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上市公司热衷于再融资,却很少分红;造假上市的公司不退市;而投资者在遭遇欺诈上市和内幕交易的伤害后很难获得司法救济。最近提出的发展优先股新政,让公开发行的优先股在三年后通过证券市场流通上市,这虽然符合国际惯例,却在沪深市场的现实下给中小投资人带来了如大小非限售股那样的心理压力。而多年来新股发行中的限售股一波一波的冲击,已在中小投资人心中产生了反射般的疑虑。在海外市场,多数优先股是不上市流通的,现在沪深市场为了能减少分红比例,降低优先股的发行难度,让公开发行的优先股享受限售股的待遇。笔者在此提议,可否考虑在优先股改革的方案上顺应民意,至少在试点初期不把优先股转换成限售股?
证券市场要练好自身内功,管理层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需要在如何吸引优质上市公司上市上多下功夫。企业年金入市当然是为了增值,如果市场缺乏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企业年金自然入市的动力就会下降。显然,管理层还需要在证券市场法律制度建设上转换一下思路,多从中小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来筹谋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如果只是从如何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考虑再融资政策,这个市场要想长治久安恐怕是很难的。管理层一再强调要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还将之视作市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证监会主席肖钢更喊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但具体措施上,力度显然就远远不够了。的确,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和民事诉讼机制,让涉嫌欺诈上市的公司退市,牵涉面太广,涉及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少,难度很大。这些年来相对容易的改革都已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现实不容我们再把困难往后挪。毫不动摇从一点一滴做起,再难的关,终能闯过去。
只有在证券市场法律制度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开始真正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企业年金才能大规模入市。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入市,只有通过股权投资,包括股票投资、PE 基金投资和未上市股权直接投资,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需要。企业年金入市自然应该遵从社保基金在证券市场所遵循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作为投资过程中衡量投资对象的基准,价值投资理念在股票的投资过程中被社保基金会严格遵守。这种价值投资理念,摒弃了股票投资过程中以内幕消息以及概念炒作为手段的投资方式,而是从合理掌握股市的价格波动给投资对象所持有的内在价值带来的影响着手,将投资重点放在了发掘并实现获取投资价值上。而这对于扭转沪深股市长期以来热衷大炒绩劣股的投机之风,改变市场投资习惯,引导市场健康发展都是大有意义的。
我们期待着长期资金增值与股市长久稳定健康发展的双赢。
(作者系山东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