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
⊙记者 王雪青 ○编辑 吴正懿
在各类圈子交织的资本市场,内幕交易屡见不鲜。靠圈子听消息买股票,成为小部分人的牟利捷径。风险,则被这些人抛之脑后。
内幕交易究竟是如何肇始、传播及认定的,2013年,证监会网站披露的约30起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案,提供了一个窥视的窗口。
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从上述30起案例看,监管部门对个人的调查案例逐步增多,且加大了稽查深度和广度,案情更为多元化。从关系网看,除了内幕知情人自身买卖股票外,有13起案件是知情人将信息泄露给了亲属,其中绝大多数属夫妻关系,此外还涉及生意伙伴、密友、老师等圈子。
另一类情形是,机构的投资决策者,也借助其与公司核心高管的紧密关系,循循善诱刺探军情,以获取内幕消息从中牟利。
从散播场所看,中国特色的饭局成为内幕消息的主要集散地。在觥筹交错、称兄道弟的氛围中,内幕知情人的“防火墙”往往不堪一击。“在A股市场上,一些投资者总想提前看到下一张牌,另外一些人则想看到对手的牌,这是内幕交易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 一位基金经理说。
有意思的是,为逃避责任,不少涉案人员编造各类理由为自己辩解。有人宣称投资股票的逻辑是“抄底”王亚伟,有人辩称借钱炒股本意是用来买房。其实,内幕交易并非是包赚不赔的生意——前述案件主角累计亏损总额达3675万元,盈利总额仅1521万元。其中,有两名自然人在内幕交易天业通联股票时,每人的亏损金额高达1600余万元。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亏损和辩解都不是免责的理由。最终,上述案件主角均领受了数额不等的罚单,且因此搅黄了多家公司的重组大戏,酿成“双输”的结局。
“证监会对内幕交易的确查得越来越严,我们做项目的时候也再三跟人强调不要搞‘小动作’。”有保荐人对记者表示,一旦内幕交易被查出,严重的话导致重组流产,内幕交易者自己也很难赚到钱,还要被处罚,太不值得。
可以预期的是,在证监会“小指”角色的定位之下,内幕交易成为监管层严查的重点区域,黑色牟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详见封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