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私募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中国各大拍卖行在2013年的表现
  • 年轻艺术家评选热缘何弊端重重
  • 同时代视角:
    年轻策展人眼中的青年艺术家
  • 机构收藏:市场中坚还是垄断大鳄?
  •  
    2014年1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中国各大拍卖行在2013年的表现
    年轻艺术家评选热缘何弊端重重
    同时代视角:
    年轻策展人眼中的青年艺术家
    机构收藏:市场中坚还是垄断大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年轻艺术家评选热缘何弊端重重
    2014-01-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年轻艺术家评选热,是中国艺术市场特有的一道景观。在经常担任这类活动评委的艺术家、策展人与媒体人看来,这既表明市场对年轻艺术家的强烈需求和关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弊端。

      M50新锐奖关注人才

      日前,上海著名艺术家丁乙担任了Creative M50创意新锐评选的评委,自该评选创立之初起,他已连续7年担任评委。在他看来,这个评选面对学院,已经从当年的立足上海发展到今天的面向全国,显示了这个奖项对全国美术院校的辐射作用。

      据主办方介绍,2013年度的创意新锐评选不仅在国内众多院校收到应征参与评选的作品数百份,还惊喜地收到了来自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昆山科技大学(中国台湾)、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海外院校中国学生的参赛作品,成为评选活动的一大突破。

      2013年度的评选,除了“评委会大奖”由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童鹍以作品《撞ji》夺得外,金、银、铜奖则分别由武敏敏、余敏杰、王海龙捧得。此外,张宇的视频作品《4分33秒》获“香格纳画廊提名奖”,韩天红的《EVA》获得“逸飞创意奖”。今年还邀请到国内艺术媒体特别增设两项媒体提名奖,最终张升、秦一婷分获“《艺术当代》提名奖”和“雅昌艺术网提名奖”。

      总体评价负面作用大

      《艺术当代》杂志主编徐可,今年首次作为媒体提名奖的评选代表,此前也经常担任类似评选活动的评委。她认为,近几年针对年轻艺术家的评选很多,加起来超过两位数,每年评选这么多新人,难免良莠不齐,毕竟新锐艺术家不是股票。

      她指出,这些名目繁多的评选活动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为收藏家提供信息的。他们可能会给评选出来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但更主要的是给收藏家提供收藏信息,一旦未来有新的当代艺术大腕出现在这些名单上,就可以对藏家吹嘘其评选的权威性,是“市场风向标”云云。这与主办方推出那些评选活动时所宣传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名目繁多的评选活动从总体来看良莠不齐,负面作用往往比正面作用更大。

      评选活动一方面对获奖新锐作了精神层面的肯定,对其也有物质上有限的资助,自然有正面作用。但丁乙还指出了一个现象,由于各个奖项征集作品的发布渠道有限,因此他发现,有的获奖者多次投稿得奖。对此他认为,年轻人想获奖固然不错,但是赢得奖项不能作为真正的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应该是自身的表达。如果为得奖而去应征,就会投评委所好,舍本逐末。

      评选机制有利弊

      担任2013年度Creative M50创意新锐评选评委的年轻策展人付晓东,也曾作为评委参加过多种类型的评选活动,她认为各种评选活动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别:有的强调艺术家创作的实验性,有的则带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也有的则面对学院。通过评选,会有人脱颖而出,特别是前几年的评选,参加的艺术家积累了多年的作品,评选结果带来震撼。但现在评奖活动多了,创作资源被稀释了。

      她还进一步分析了各种评选活动所采用的评选机制:首先,评选活动的前期工作特别重要,归根结底,就是尽量让好的艺术家参与,而这些与评选活动所选择的体制如报名制还是举荐制有关。她认为后者评选的结果相对质量高些。其次,评选的时间有限,每人只有5秒,评委几乎不可能由此了解一个艺术家,因此出现了“PPT式评选”:参赛艺术家如何制作PPT成了问题的关键。第三、评委成员组成,参加评选的评委什么身份、抱着什么价值观的都有,而艺术家都在变,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口味,结果经过评委的手,有个性特点的作品很难冒出来。她还指出一个现象:许多评选活动虽然学术性、商业性各具特色,但组成评委的都是那些人。

      “我对此特别谨慎:会与艺术家交谈,尽可能了解其潜力与能力。”她对年轻对艺术家采取的是长线关注的方法。她强调:“得奖永远是开始:获奖的年轻艺术家会受到关注,但评选只是一个由头、一个鼓励和刺激,对年轻艺术家而言,未来10年、20年的艺术道路还需要他个人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