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我国面对的国际金融竞争生态日趋残酷
  • 披上马甲的地下钱庄神通广大
  • 比特币留下了宝贵的货币改革思想遗产
  • “再造一个格力”
    胜算大增
  • 新三板不应追求过高的流动性
  •  
    2014年2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我国面对的国际金融竞争生态日趋残酷
    披上马甲的地下钱庄神通广大
    比特币留下了宝贵的货币改革思想遗产
    “再造一个格力”
    胜算大增
    新三板不应追求过高的流动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比特币留下了宝贵的货币改革思想遗产
    2014-02-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程实

      比特币不具有货币的本质属性,比特币被热炒,只是世人对纸币失望的另类表现。比特币就像一个从未来穿越到现在的精灵,虽然其货币梦想和投资愿景已被粉碎,但它带来的思想光明有助于世人走出信用货币体系的混乱和黑暗。

      □程实

      

      总部位于东京的全球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本周二忽然停止运营,网上交易页面无法登陆,主页变成了一片空白,官方Twitter账号的所有内容也都不翼而飞。Mt.Gox的寿终正寝,标志着比特币走向了穷途末路。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比特币的货币梦想和投资愿景已被粉碎,但对于经济金融研究而言,红极一时的“比特币现象”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它对货币属性转换、货币职能演变、虚拟货币进化和货币体系改革的思想震撼和思想启迪值得我们长久品味和细细考量。

      “思想是块泥土,随着时日的变迁它被揉捏成不同的形状”(《西线无战事》)。时代,就是对思想最大的束缚,而打破思想的桎梏,就需要挣脱历史的束缚,走出经典的局限,阅读时代的变迁。对于什么是货币,经济学家的认识也是不断在变化。应该说,每个时代,经济学家对货币的定义和理解都是有理有据的,但毕竟还超脱不了他们所处的时代。马克思提出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就是货币”的妙论,但他既没看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霸权地位崛起,更不会想象到由电脑里P2P软件算出的比特币会掀起一股热潮。所以,理解比特币留下的思想遗产,必须理解货币,而理解货币,则需要忘记传统理论的表述形式,穿过时代触摸理论的精神实质。

      在笔者看来,货币有普及性、稳定性和清偿性三大本质属性。人们在接受一种货币之前,首先会考虑能不能用出去,而这个问题取决于有多少人已接受了这种货币,以及这种货币在多大程度上被应用于经济活动之中,这就是普及性。人们在接受一种货币之后,还会考虑,这种货币的购买力能不能保障,如果购买力大幅下降,就会放弃这种货币,如果购买力大幅上升,则会窖藏这种货币,这两种情况下货币的普及性都会受到普遍打击,只有购买力变化不愠不火,保持长期稳定,人们才能安心持有、频繁使用,这就是稳定性。此外,人们在准备由短期接受转为长期使用一种货币之前,还要考虑,这是否包含一种长期承诺,无论未来发生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持有货币就能得到相应的对价清偿,这就是清偿性。

      货币的出现和消亡,都与这“三性”的变化息息相关,每一代货币进化的过程,就是这些特征先满足、再破坏“货币三性”的过程。金银的本质特征是“商品”,本身就有价值,而金银作为贵金属的价值就是支持其成为货币的底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底气满足了货币三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金银作为商品的优点又变成了抑制其发挥货币职能的缺点。作为商品,金银的物理分割是有极限的,全球经济规模迅猛扩张引致了货币需求的急速膨胀,金银作为实物的分割和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货币需求,货币普及性受到破坏。而各国借由国际贸易吸引金银内流并窖藏金银的趋势,则进一步导致货币稳定性受到破坏。三性中有两性受到打击,金银只好退出货币体系,回归商品本位。

      纸币的本质特征是“信用”,国家用权力实现了纸币的普及,并用主权信用保障了纸币的稳定和清偿。不过,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纸币的使用受到局限,虽然“币”不会灭亡,但以“纸”为媒的局限却日益凸显,纸币的普及性受到冲击。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界经济活动渐趋频繁,但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纸币却不是超主权的,受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货币汇率波动剧烈且频繁,货币稳定性因主权的差异性而受到挑战。此外,在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全球货币政策在2008年至2013年经历了三轮全局性宽松浪潮,货币的普遍、连续超发,也引发了世人对纸币清偿性的担忧。

      在纸币的货币三性受到冲击的背景下,比特币的出现让人振奋。比特币最大的特征是“虚拟”,它不与任何现实有天然的关联,这使其具有屏蔽诸多现实烦恼的优势。它不与任何国家关联,因此具有超主权性,这让人们看到了完全规避纸币汇率无谓波动的希望;它不与任何发行方关联,且具有2100万单位的天然发行上限,增量发行也有成本递增的特点,这让人们看到了完全规避纸币超发风险的希望;它不与任何监管权威关联,这让一些人对其蕴藏的货币自由充满了向往。不过,从货币三性出发,比特币不仅现在不是货币,未来进化为货币的可能性也由于当下的炒作而受到致命打击。就普及性而言,绝大多数人连比特币是什么都不知道,更遑论普及了,而比特币价格被炒得越高,其未来普及就越困难;就稳定性而言,缺乏必要的监管,缺乏对炒作的抑制手段,比特币价格高起高落,完全不具备价值表征和财富储藏的作用;就清偿性而言,比特币虽然是虚拟商品,但不像金银那样有内在价值,也不像纸币有国家信用做背书,因此清偿可能性几近于无。

      由此可见,比特币不具有货币的本质属性,比特币被热炒,只是世人对纸币失望的另类表现。信用货币体系的确需要加强货币节操和内在约束,但由此对比特币的货币进化寄予厚望,未免有些不切实际。比特币突然出现和快速崛起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取代美元,更不是大赚美元,而是让人们在危机混乱中看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加强货币发行的内在约束、削弱霸权货币的体系影响、尊重微观群体的货币权力、满足信息时代的货币需求、体现平等多元的货币精神。也正是因为如此,比特币就像一个从未来穿越到现在的精灵,它本身无力取代现在的货币,但它带来的思想光明有助于世人走出信用货币体系的混乱和黑暗。

      (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