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我国面对的国际金融竞争生态日趋残酷
  • 披上马甲的地下钱庄神通广大
  • 比特币留下了宝贵的货币改革思想遗产
  • “再造一个格力”
    胜算大增
  • 新三板不应追求过高的流动性
  •  
    2014年2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我国面对的国际金融竞争生态日趋残酷
    披上马甲的地下钱庄神通广大
    比特币留下了宝贵的货币改革思想遗产
    “再造一个格力”
    胜算大增
    新三板不应追求过高的流动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再造一个格力”
    胜算大增
    2014-02-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锐
      □张锐

      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可说是近期全球商界的大红人。继第九次登上《财富》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女性”的华丽榜单之后,又赫然位列《日本经济新闻》日前发布的“领跑亚洲经济的企业家”9人名单。据前不久公布的格力集团2013年报,公司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200.30亿,同比增长19.90%,达历史最高水平。有了个人的影响力和业绩的支撑力,为董明珠“再造一个格力”的宏愿增添了不小的胜算。

      按董明珠一年多前接过格力集团董事长宝印时的计划,在2017年的前5年中,格力每年将递增200亿左右的收入,到时格力的总收入规模将达2000亿。公开资料显示,在前一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并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首个总营收超过千亿元的企业后,2013年格力又获得了超过200亿元的最新进账,并跃升为国内首个利润超过100亿元的家电企业。按照这样的年均增速,作为全球最大空调企业,格力的规模到时无疑会加倍膨胀。

      “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是影星成龙所代言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背后当然彰显的是格力强大制造功力的技术支撑能量。目前格力有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4个研究院和400多个国际一流的实验室,聘用5000多名研究人员,拥有技术专利9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500多项,仅去年,格力电器就申报了2700多项专利,平均每天有8项专利问世。凭借着强大的技术能量,格力在全国的9大生产基地能承载6600万台的空调年产量,同时遍布全球的1.5万家专卖店都能及时向客户提供整机(含所有零部件)免费包修6年的技术服务。格力塑造的“微笑曲线”——技术、制造、服务清晰可现。

      专业化的深耕是董明珠正在布局的一场大棋。一方面,目前只占集团10%营业收入的中央空调市场将成为格力下一步主攻目标。以格力中央空调在国内15.7%的市场占有率为基础,董明珠的设想是,中央空调未来要将向楼宇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安全系统)和家庭解决方案的方向延伸,格力应将由原来的设备制造商变成集成商,进而升级而成系统供应商。以此计算,中央空调未来五年可形成500亿元收入量。另一方面,董明珠还计划通过电机、电容、压缩机等上端零部件将垂直产业链打平,变纵向扩张为横向延展。目前格力电容已为国内外诸多电梯厂选用,电机每年也有30亿至40亿元产值的产生。当然,这只能是较小范围的专业化扩张,董明珠更大的图谋早已超出了空调这根垂直轴。从三年前开始,格力电器就着手布局冷链行业,做食品加工行业的深冷设备,同时给远洋大轮、军舰提供制冷设备和技术。

      多元化是格力最近一年中跨出的最新步履。目前格力电器拥有格力、大松和晶弘三个品牌,除了冰箱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市场渗透能力外,每个品牌所携带的小家电也赚得了不错的人气。去年,以净水器、电饭锅、除湿机、净化器、加湿器等系列产品为主打的格力小家电收入约为15亿,尽管同比增长迅速,但营收却不到格力总营收的2%,后续市场的拓展空间非常庞大。重要的是,如果格力在专业化层面成功深耕并上升成系统供应商,那么格力多元化内涵将得到非同寻常的丰富,它将如同互联网企业一样,变成一个系统平台,如谷歌的Android、苹果的iOs。在一个系统平台之上,长出来的绝不只是小家电、冰箱、热水器等等,而是所有产品,甚至可能是纳入家庭系统的手机或其他移动产品。

      为保证多元化的顺利落地,董明珠正在加紧收紧营销渠道。格力原来推行的是“股份制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集团总部与经销商实为“利益共同体”关系,而且经销商多年只经营空调,同时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为了避免在销售非空调产品时与经销商的利益和诉求不一致,格力显然需要收紧对渠道控制权。为此,格力前不久完成了对全国各地销售公司股权的剥离,各地销售公司全部由一家北京盛世恒兴格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削藩”之后,董明珠的“削藩”欲将销售渠道延伸至大连锁范畴,类似线下的国美、苏宁大卖场。

      拥有全球40%的空调产量的格力,在200多亿年外销产品中真正属于格力品牌的销量却不到30%;不仅如此,格力空调的占有率已达近50%,这就意味着,实现2017年2000亿元总收入的目标,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必须翻番。按照“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国际化路线图,去年格力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美国分公司,随后将建工厂。董明珠的设想是,先以自主品牌拿下美国市场,再进入其他国家市场。

      格力当然也很清楚,虽然在国内外市场中都已有了成熟的渠道模式,但所面临的全新竞争正日趋激烈。咄咄逼人的天猫、京东商城等强势电商企业虽然并不生产电器,但销售电器,构成了对格力实体专卖店模式的直接威胁。为此,董明珠放下了一以贯之的矜持,不止一次地对外表示会考虑“拥抱互联网。”一个可以设想的未来,或许是格力将整合线下线上销售资源,获取更丰富的电商渠道基因。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