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中国经济改革在转型中孕育历史性突破
  • 网络操盘平台在玩什么擦边球?
  • “化零为整”应对地方债务困局的一条思路
  • 人民币会大幅贬值吗?
  • 上海自贸区
    走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步险棋
  •  
    2014年3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中国经济改革在转型中孕育历史性突破
    网络操盘平台在玩什么擦边球?
    “化零为整”应对地方债务困局的一条思路
    人民币会大幅贬值吗?
    上海自贸区
    走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步险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化零为整”应对地方债务困局的一条思路
    2014-03-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还只是散落在草原上的星星之火,按“化零为整”思路,建立两大稳定机制,再通过债务证券化疏导,配合更严格的地方财政纪律,进而给市场以明确的预期,就可以是一场足以把地方债星星之火浇灭的及时雨。

      □刘 宇

      

      在2014年中国经济诸多对转型构成挑战的因素中,化解地方债务可谓重中之重。如果地方债务无法得到有效处置,将割裂中国经济发展的连续性,破坏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甚至可能会拖累中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尽管地方债务问题早在2010年就已被关注,但其规模并没有因为人们的警惕而得到有效控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共计10.7万亿元,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27%。而到了2013年6月,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达17.9万亿元,相比2010年底增长了67.3%,年均增长率近23%,地方债务继续膨胀,反映了中国经济传统增长模式的惯性,在地方官员任期与债务偿付期限错配,官员考核机制没有根本转变,地方GDP增长冲动依然强烈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和渠道增加杠杆,撬动增长的粗放思维依然很有市场。

      地方债务投向大都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浓厚的公共产品色彩,虽然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能产生稳定现金流,但由于建设周期长,且扣除营运成本后净现金流有限,往往还需财政支持,因此很难在地方债务兑付期满时形成足够偿债能力,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民生支出占比刚性提升的环境下,依靠债务展期,通过借新来还旧是普遍做法。这对利率的推升效应非常明显。

      鉴于近20%的地方债务将在今年到期,总量达到3.57万亿元,部分财政状况不太宽裕的地方将面临实质性偿债压力。因此,今年是化解地方债难题的关键时间节点。从偿债方式看,据中金公司的研究,全部地方政府债务中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还承诺的比例在去年6月达到37.2%,在房地产市场冰山破裂声不绝于耳的当下,实难有足够信心。另外,据有关研究,2014年企业信用债到期量接近2.8万亿,偿债或展期需求较大,与地方债务争夺资金情况可能会加剧,地方债务问题面临实质性考验。

      然而,如果把眼光放宽一点,从全局情况来看,地方债务其实并不能说是一个大问题。审计署公布的17.9万亿各类地方债务,再加上根据汇丰银行测算的12.4万亿中央政府债务,2013年上半年中国政府债务总额有30.3万亿,约占GDP的53%,这一数字尽管比2010年末的43%有所提高,但从全球范围看,美日等国都超过了100%,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尚处于安全边际以内。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果没有妥善的应对预案,地方债务确实有可能会由局部小摩擦,演变为一场对政府决心和能力的信任危机,并在市场预期恶化与流动性偏紧的共振下,酿成实体经济衰退恶果。因此,采取实质性措施稳定预期非常重要。

      国发〔2010〕19号文发布后,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陆续出台了14个文件治理地方债问题。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湖南引入了债务偿还激励机制,浙江省也提出要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性项目建设,以降低政府性债务负担。各地更已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状况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挂钩。但不能不说,目前的治理思路仍然着眼于加强各地债务的自我约束机制,应对方法还是碎片化的,缺乏全局视野,也缺乏极端情况下的处置手段,而地方债务的当务之急,恰是如何平稳渡过即将到来的偿债洪峰。

      笔者认为,欧盟在应对债务危机时的一些做法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例如建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这些做法可以为我借鉴。欧盟各国主权独立、财政独立,建立互助机制难度较大,而我国有统一的中央政府,这些措施在中国实行起来会更加容易。具体来说,可以考虑建立两大地方债务稳定机制。

      首先,设法建立省际地方债务偿付周转机制。目前情形是,各地的债务分布苦乐不均,有些地方债务压力较大,而另外有些地方的债务规模、财政状况相对很好。有些地方债务期限较短,短期资金需求较大,有些地方的债务期限较长,近期偿债压力相对较轻。例如,贵州、湖北等地债务压力较大,而河南、安徽等地债务压力相对较小;福建、吉林2014年到期债务较多,天津、广东债务剩余期限则较长。因此,如果能建立起一个省际的债务偿付周转平台,万一某地政府债务出现兑付危机,则可由财政状况良好的其他地方政府提供有息贷款。

      其次,考虑建立中央层面的地方债务救济制度,例如成立全国性地方债务稳定基金等,在某地爆发地方债务危机时,由中央政府提供必要救助,当然,还要制定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防止地方层面出现道德风险,例如地方政府接受救助要与当地官员的绩效挂钩,与中央地方间的财政分成挂钩。地方债务稳定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多渠道筹措,包括向央企加收红利、发行特别国债等。

      在以上两大稳定机制外,还可以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债务证券化,通过推出基于地方债务的MBS产品,并建立相应的交易基础设施,以市场化手段加快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速度,这同时也将极大助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

      笔者相信,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还只是散落在草原上的星星之火,一场大雨就能把危机的苗头消除,而按“化零为整”思路,建立两大稳定机制,再通过债务证券化疏导,配合更严格的地方财政纪律,进而给市场以明确的预期,就可以是一场足以把地方债星星之火浇灭的及时雨。

      (作者系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研究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