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中国经济改革在转型中孕育历史性突破
  • 网络操盘平台在玩什么擦边球?
  • “化零为整”应对地方债务困局的一条思路
  • 人民币会大幅贬值吗?
  • 上海自贸区
    走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步险棋
  •  
    2014年3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中国经济改革在转型中孕育历史性突破
    网络操盘平台在玩什么擦边球?
    “化零为整”应对地方债务困局的一条思路
    人民币会大幅贬值吗?
    上海自贸区
    走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步险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民币会大幅贬值吗?
    2014-03-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人民币

      会大幅贬值吗?

      □邱思甥

      年初人民币兑美元最高一度升值至6.0393,市场一面倒地强烈预期人民币汇价将会升破6。岂料仅过了不到1个月,人民币中间价突然连续下行,引发市场对官方刻意引导人民币贬值的猜测,再加上新近公布的汇丰中小型企业2月PMI指数仅有48.3,不但较上月的49.5大幅下滑,更连续两月低于50,代表制造业活动趋于紧缩,高盛甚至发表了中国和新兴国家的信用风险将是2014年全球宏观经济最大风险的评说。一时间,中国经济与人民币未来走势又成了焦点。

      为什么市场总习惯把PMI连续下滑与人民币走势画上等号?让我们先回顾上一次人民币贬值的历史经验。2012年8月,人民币也在首度升破6.30的争议当中毫无预警地转升为跌,在升破6.30之后迅速反转,从6.29贬到6.38的波段低点才止稳。当时全球经济正遇逆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明显乏力。欧债危机未歇、中国在当年6、7月连续二次降息,美国甚至在9月出台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而中国官方的PMI也连续4个月下滑。不过在全球经济回稳后,人民币重启升势,一路再创新高到现在几乎破6的水平。

      另一个解释人民币近期贬值的原因,来自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改变。自2013年5月伯南克发出QE可能退场的信息后,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新兴国家的股、汇、债市剧烈震荡。市场普遍认为,在新兴国家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脱离不了美国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推波助澜。QE的退场,除了将从市场上抽回泛滥的流动性,更将推升美元走强,而这些都将重创新兴国家经济,特别是外债比例过高、经常账由正转负或是持续赤字的国家,所谓脆弱五国之名不胫而走。

      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自然也在投资人的密切观察之下,不过值得大家思考的是,从2013年5月至今已有大半年之久,在新兴国家汇率市场普遍小幅贬值、已反映完经济基本面的情况下,用这个原因解释人民币近日的贬值是否过于牵强?中国今年1月的进、出口仍有两位数增长,经常账目盈余虽然由高峰期的占GDP10%下滑至目前的2%至3%,但这应该视为经济结构转型稳步向好的讯号,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

      2005年人民币第一次汇改,开启了一波25%的单边升值行情,直到2008年金融海啸而暂停。而在2010年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虽有所放缓,基本上仍反映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发展,同时也显示人民币的国际化方向。然而,在笔者看来,虽然已经过了两次汇改,但仍有进一步汇改的空间,第一是波动幅度区间虽然有所放大,但单边升值的痕迹仍太过显著,监管似乎过度低估了金融市场的弹性,担心人民币一旦贬值可能会引发大量资本外逃,如此一来,不但无法让汇率适时反映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而且单边升值更容易引来套利的热钱,特别是在国内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情形下,影子银行业务大行其道,偏高的无风险利率更增添了对国际热钱的吸引力;第二是国内民众目前普遍面临投资渠道不足的困境,鉴于A股表现令人失望,又不想忍受购买力下滑,房地产成了唯一的出口,人民币单边升值于是成了楼价过度上涨的重要推手。

      由此看来,在中国外债比例不高,经常账仍呈现盈余,甚至有高达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支持的情况下,可以说中国并不存在因资本外逃引发经济不稳的因素,顺应经济基本面放缓的货币适度贬值,本是经济波动下正常的反映,投资人实在无须过度恐慌。而今年中国经济走势应该较去年更为乐观,一是欧美经济复苏愈趋确定,中国的出口动能似应无虞;二是经济改革短期虽可能带来部分投资放缓,长期则将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未来十年中国在城镇化及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带动下,GDP维持7%以上的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人民币长期仍然看升。

      虽然短期汇率走势由经济基本面决定,但长期来看,衡量一国汇价的最好指标应是其GDP占全球的比例。从这一角度看,美国经济复苏虽然可以激励美元短期走势,但全球经济多极强权之势已然形成。美国已不再是唯一强国,美元在长期内很难再重回当年的高点,而人民币目前已是除美元外第二大贸易交易货币,其流通性正逐步加强,持有人民币的实质需求持续升高,未来中国将循序渐进开放资本账户与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加投资人对人民币的投资需求与各国央行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人民币在中长期仍有持续升值的空间。

      通常汇率市场每年的波动幅度并不算大,一般国际货币约在10%以内,如果不透过杠杆放大投资倍数,很难有高额回报。高杠杆是双刃剑,一旦亏损,幅度也将随之放大,投资人千万不能只看到高回报而忽略了风险。换个角度来看,既然人民币的贬值来自近期对中国经济的某些悲观预期,笔者因而建议投资人不妨逢低买进股票,特别是与大盘指数相关性较强的个股。目前来看,股价已大幅反映未来风险的银行及房地产类股,在未来年报公布前后应有估值修复的空间,两位数的回报应该可以预期。 (作者系国际理财规划师CFP,证券分析师C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