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没有过时
(上接A1版)
为什么这么说?房价急跌,对实体经济、对银行体系、对房地产市场,都会带来伤害。去年底温州地区银行的贷款余额是7092亿,有1000多亿是房地产贷款,有4400多亿是用房产作为抵押的。房价一旦断崖式下跌,抵押物就缩水,银行就会产生坏账,信贷投放无法增加,实体企业就融不到钱。
所以,我也在此呼吁,国家能根据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台差异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避免“一刀切”。差异化限购政策出台后,我预计房价也涨不到哪里去,但资金就能流转起来,对温州资金链、担保链的解套也有好处。
重新弘扬“温州模式”正是时候
上证报记者:局部金融风波后,温州的信用体系遭遇极大破坏。如何恢复社会信用体系?
陈金彪:局部金融风波带来的最大伤害,就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破坏:银行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
其实,温州人历来重视信用。1987年,杭州武林门的一场大火烧掉了5000多双“温州造”假冒伪劣皮鞋。从那以后,温州就喊出了“信用温州”、“质量温州”的口号。
信用体系建设是温州市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目前,我们重点建设了三大体系:首先,央行征信中心温州分中心于去年底成立,这是全国首家地市级征信分中心,体现了央行对温州金改的支持;其次,由市信用办牵头各部门,将全市22万家企业的信息纳入了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第三,已引入一家民资征信公司,未来我们希望类似的第三方征信公司能越来越多。
温州已在做局部探索。我们还是希望底层创新和顶层设计能结合起来,全国联网,再以立法形式确认。举个例子,温商在全球范围经营,如果仅有温州地域内的信息,对其信用评估是不完整的。
上证报记者:自从温州发生金融风波后,就有人开始质疑“温州模式”,认为“温州模式”过时了,衰落了,没有生命力了。您心目中的“温州模式”是什么?在您看来,“温州模式”是否已经过时?
陈金彪:现在,温州最受诟病的问题无非是部分民营企业“脱实向虚”,最终引发局部民间金融风波。就内因来讲,主要是一些温州人和企业赚到第一桶金或第二桶金之后,没有很快找到传统实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又经不起高回报的投机诱惑,导致不少资金涌入了非实体领域,炒楼、炒矿,甚至直接炒钱。就外因来讲,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
上述现象并不代表“温州模式”的本质属性,并不代表温州发展的主流事物,这不是“温州模式”的初衷,这是对“温州模式”的背离,并不代表“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恰恰是“温州模式”坚持不够的表现。
在我看来,民营经济是“温州模式”之本,实体经济是“温州模式”之基,小微企业是“温州模式”之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民资、民营、民享。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这是“温州模式”的灵魂。所以说,现在正是重新弘扬“温州模式”的时候。
当然,在这过程中要分清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给民营经济留出充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