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评论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私募
  • 基金子公司
    到底多赚钱?
  • 遮羞通道业务 基金子公司初现变革萌芽
  •  
    2014年3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基金子公司
    到底多赚钱?
    遮羞通道业务 基金子公司初现变革萌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遮羞通道业务 基金子公司初现变革萌芽
    2014-03-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金融领域的一块万能牌照,足以缔造一场不可复制的“盛宴”。基金子公司在没有资本、人才和项目优势的情况下,过去一年间依托一张万能牌照轻装上阵,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洪流推动下大干快上,百舸争流,蔚为壮观。

      “相比信用风险,我们其实最担忧的是政策突变。”面对“做了那么多房地产类信托项目,你们是否睡得着”的问题时,不止一位基金子公司高管竟颇有底气地回答。

      在对行业隐忧的一片讨论声中,基金子公司即便有那么些不知哪来的小小底气,也纷纷低调地“羞于”再提“通道”二字。转型、主动投资与财富管理被越来越多的老总们提及,虽然我们不知这是否昭示着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萌芽,然而“变则通,通则久”,越早动身或许意味着更大的胜算。

      

      ⊙本报记者 涂艳 丁宁

      股东背景折射业务模式

      基金子公司的万能牌照,决定了其非标准化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而具备什么样的背景和人才储备,就决定了子公司的业务方向。

      根据母公司的股东背景,银行、信托和券商成为子公司主要的三大股东背景。而由于政策的开放,基金子公司的投资标的除了包括传统的股票市场,还包括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票据、收益权融资、上市公司定增业务、利率汇率和其他金融衍生品。

      然而,在目前的现实中,开展业务的子公司超过半数都聚集在“好用不贵”的通道业务上,而整个行业数千亿元的规模也多“归功”于通道业务的贡献。

      所谓通道业务,是指机构没有主动进行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交易结构安排和尽职调查等风险控制措施,只是单纯接单借用通道,公司收取通道费。

      据一位北京的基金子公司副总介绍,通道费具体收费标准也分标的,如果是普通的票据类只收万分之一,政府平台和房地产通道则会略高一些,平均在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左右。

      虽然通道回报率低,但是对管理规模的提升作用极大。据了解,目前行业标杆民生加银资产、招商财富和平安大华汇通财富的存续规模都超千亿体量,而其共同的银行背景则是其业务规模大放异彩的主要原因。

      截至今年1月,开业不到一年的招商财富存量规模达1400亿,而其主动管理型产品只有百亿左右。

      同时,媒体报道民生加银资产的存量规模甚至更高,稳居行业前列。而民生加银资管的核心员工均来自于民生银行,其中包括民生加银资管的总经理蒋志翔。

      业内人士分析,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在做房地产类信托项目时,实际上享受了隐形兜底。2012年监管部门曾发文规范银信合作,规定银行在参与信托类业务合作时,停止对信托产品投向企业进行贷款增信,即兜底。然而,银行系背景的子公司似乎从身份上就昭示了刚性兑付的无忧。

      业内一直存在基金子公司是小信托公司的质疑,而由于不受银监会对净资本管理的限制,基金子公司可以承接股东方信托公司一些比较占用资本金的项目。而这也成为诸多信托系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发展模式。

      2010年9月,银监会出台《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要求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上述办法将信托公司可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与净资本直接挂钩,对信托公司净资本实施硬约束。

      “信托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经历了全牌照的转型之痛,目前监管肯定比刚刚诞生的基金子公司要严格得多,所以很多信托不能做的项目也就被子公司接过来了。”财通基金一位负责人介绍。

      放眼目前90家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的信托系基金公司包括嘉实、易方达、南方,而超过100亿元的也有近20家,而在首批成立的基金子公司当中,除了工银瑞信,嘉实和平安大华都是信托背景。

      基金圈中的“残奥会”

      距离多数公募基金“产子”不到一年间,众多子公司高速发展,规模膨胀甚至超出母公司。“孩儿们”的明显超重着实让一些整天研究婴幼儿营养膳食的妈妈们羡慕嫉妒恨。而究其根本,这似乎源自一个人人眼馋的育儿法宝——万能牌照。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9月底,共有41家子公司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模约为4600亿元,其中主要为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然而,在5个月后,市场纷纷推测这一数据远不止这个规模。

      东吴基金总经理任少华表示,去年全年子公司的规模超过6000亿,“但是真正主动管理的产品非常少”。

      高速超车中的基金子公司在无奈地加速向前时,人才的资源配备或许成为一大硬伤。然而,在轻资产的资产管理行业,或许任何一个从业者都明白,21世纪最重要的还是人才!

      一位博时子公司筹备组相关负责人去年曾经典地概括:“人才决定业务方向,有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机制、什么风控管理,就做什么样的业务。”

      不过据了解,基金子公司的人才缺口可能比想象中的要大。“目前不少子公司业务突飞猛进,然而至少有半数以上拿到牌照的新公司在为招揽各类人才奔忙,连先前成立运作了一年半载的公司也有强大的人才需求。”据一位之前正在筹备子公司的基金公司负责人估计,很多公司没有开展业务的重要原因,是核心业务人员的不到位。

      “这就好比一场残奥会,人才的缺位必然是公司长期运作管理的巨大硬伤,少了核心风控人员和合规自查,可不就是跟少了胳膊一样。虽然开始也能跑,但是终究容易出问题,要被落下的。”一位上海基金子公司的业务人员打趣说道。

      记者在百度招聘上搜索“基金子公司”关键词,其中出现了400多则招聘启事,其中风险管理类岗位和信托业务类经理岗位达到90%以上;其中一家银行系基金子公司打出80万至100万年薪寻风控合规负责人。基金子公司对于风险控制人员的缺口就可见一斑。

      记者了解,很多基金子公司的筹备团队其实是从更有经验的信托公司整个搬过来的。作为多数成为一家新公司高管组成的筹备团队,他们有筹备经验,有业务能力,每个人也自带不少客户资源。然而,对于业务经理和风控岗位,则是很多已经开展业务多时的公司至今还异常紧缺的岗位。

      “之前承诺的激励例如提成并不能真实到位,加之天天做通道这类没有含金量的业务,之前的本事都快荒废了。”一位刚从大型房地产集团被挖到子公司的圈内人士不由几分抱怨。

      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此前高提成高薪的饼画得太大,而部分公司的盈利水平或许并不如预期,很多刚满周岁的基金子公司或在年内面临一轮人才流失。届时,如果老板们还没稳定人心,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悲剧或将上演。

      万能神器or凶器?

      随着超日债对国内债券市场刚性兑付的打破,市场各方信用违约事件的隐忧再度爆发。面对短短一年时间基金子公司的高歌猛进,关于类信托产品诸多风险的质疑更是甚嚣尘上。

      对于子公司这个享受着制度红利的“万能神器”,更是有人喻之为“凶器”。当下最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家都在做着通道,却最羞于提及通道业务;大家既享受着政策红利带来的优越感,却又时刻担忧这把万能钥匙被监管取下。

      “如果融资方不是银行的授信客户,银行几乎不接受子公司的产品。而非银行的房地产通道项目,我们也是坚决不做的,特别是一些只在个别城市有工程的单体项目。”一家基金子公司风控人员透露。

      招商财富总经理赵生章接受采访时表态:“基金子公司迫于经营压力,复制信托模式参与房地产融资,这一类房地产项目我们坚决不参加。”

      处处可以听闻“坚决不”这三个字,至少可以说明的是,以子公司弱小的资本实力是难以应对哪怕是小规模的行业和信用风险。有数据显示,除去最新核准设立的中加基金子公司外,其余63家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共计30.3亿元,平均不足5000万元,更是有30家子公司注册资本仅为最低门槛2000万元。

      类信托业务项目的核心管理在后期,包括项目的后续跟踪、回款等,一些较为激进的子公司在承揽项目时,对对手方的要求不断降低,加大了项目后续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

      然而,基金子公司风控人员的配备不足却客观上加大了其对风险把控的能力。事实上,风控人员最主要的工作是对各类信托项目进行实质风险审查,并对项目是否可行、关键风险点及建议采取的风控措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然而,在实际包括项目立项、尽职调查、项目预审、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中,风控人员要么被架空成为摆设,或者仅是各类报审材料或文件的抄送人,或者根本缺位。

      民生加银总经理俞岱曦曾指出,作为轻资产的公司,一旦业务出现问题可能赔光资本金,因此在公司业务内部设置上将“风控”放在首位。

      记者了解,有部分基金公司子公司对“类信托”产品“兜底”,同时不少政府平台融资类项目出现政府部门提供担保函、承诺函等在信托业违规的事例。

      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刚性兑付是约定俗成的行规。在实现刚性兑付方面,信托公司不但加强风控,也不断追加注册资本金。

      也正是关注到了子公司存在的风险,在子公司成立不久后的去年上半年开始,证监会就多次在北、上、广、深召开闭门会议,同时多次密集调研子公司业务开展和风控情况。

      “通过信息统计分析的非现场监控和现场检查,我们了解下来都是非常密集的。”母公司设在深圳的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而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业内多次传言监管将在年内出台规范子公司业务的细则。“我们最为担忧的首先是政策上的风险,说白了就是害怕目前的政策红利被削弱。”上述负责人坦言。

      做“小而美”的精品店

      作为基金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桥头堡,子公司们在出生之日起就担负着爹妈们各种不同的使命。是继续吃红利拼规模打价格战,还是向多元财富管理机构转型,抑或走低调富足的“小而美”精品路线,成为一个有趣且紧迫的话题。

      记者采访工银瑞信子公司了解,2013年,其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开始创新,目前成立主要以债权类、股权类和财产收益权类为基本资产类别的三大产品线。

      而随着新三板的壮大,基金子公司可以通过募集资金直接投资“新三板”相关企业的股票为企业进行融资。而新三板即将推出债权融资工具和股票质押贷款产品,以丰富挂牌企业的融资手段,同时可以开展优先股、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试点。

      华宝证券分析师胡立刚表示:“基金子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投研团队及市场环境来决定投资重点,可以把重点放在固定收益类产品上,除了传统的金融产品,还可以设计一些机构化的金融产品;也可以把重点放在私募投行类产品,如并购基金、定增类产品、私募股权投资产品等”。

      “虽然通道业务占据大头,但我们现在刚开发一款股权质押融资类产品,也算是迈出了主动管理的第一步。”上海的一家管理规模在百亿左右的子公司副总经理透露。

      此外,针对2014年的新股发行、自贸区推进、跨境业务的不断发展,基金子公司也可以进行针对性布局;部分子公司则盯住房地产项目、地方政府融资、企业融资及特定资管计划。

      新华基金专户业务总监赵宇彤透露:“比如说上市公司流通股权的质押,是银行非常欢迎的一项业务,原来基本上是银行和信托公司垄断。其实真正知道上市公司缺钱想抵押资产的,相反是一些券商和基金公司,因为我们对上市公司是最了解的。”

      而广发基金一位高管指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这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也许是一种痛苦的抉择,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基金公司都是在追求全牌照,什么都想做,但是要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话,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你是做全能的还是做精品。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对冲基金行业尚处起步阶段,未来业务相对灵活、监管相对较少的子公司可以开展各类对冲业务抢占市场。

      除此之外,2013年初,诺亚财富子公司歌斐资产与万家基金组建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开创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入股基金子公司先河。“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有较强的直销队伍和包销能力,子公司可借助其在渠道、客户和项目资源方面的优势实现主动管理方向的转型。”北京一基金分析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