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评论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私募
  • 经济求稳改革求进全力控制系统性风险
  • “买者自负”
    还须“卖者有责”
  • 高校的科研经费都去哪了?
  • 外论点击
  • 今年或将成为结构性增长新周期起点
  •  
    2014年3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评论
    经济求稳改革求进全力控制系统性风险
    “买者自负”
    还须“卖者有责”
    高校的科研经费都去哪了?
    外论点击
    今年或将成为结构性增长新周期起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今年或将成为结构性增长新周期起点
    2014-03-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宣 宇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了一条2014年贯穿始终的改革命题:继续并强化落实“简政放权”、“微观放活”具体措施以“激发市场活力”,“调结构”和“促改革”。由此可以判定,2014年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反弹力量和结构性制约因素的双重作用之下,仍处于“L”型底部波动态势中,但全面深化改革将引导结构趋向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2014年将是中国经济走向“结构性增长”新周期的起点。

      此前,市场普遍预测,为了给全面促改革、调结构留足空间,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将低于7.5%这一“心理坎”。因此,7.5%也成了多数人预判中国改革持续深化或相对停滞的心理阀值。其实,就如同市场在去年上半年经济持续下行时普遍预期政府将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一样,同样是对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框架的误解。事实是,在就业良好的前提下,新一届政府始终不曾出台短期刺激政策,而更多通过“微观放活”和“简政放权”并强化政策落地来激发经济内生活力。直到去年10月李总理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经济形势公开课上首次阐明上下限“区间管理”新框架,市场才恍然大悟。

      李总理在那次公开课上提出,经反复测算,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均增长速度只要7%就够了。无疑,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除了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有所提高外,其余主要预期目标均同于去年,是“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其中“左右”两字,表明7.2%至7.5%的水平都是可接受的。

      如果单看增速,实现7.5%的增长本身也许并不十分困难,但要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在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下,实现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付出艰辛努力”不可,具体表现在经济各个领域的“有保有压”。

      “压”的方面,报告说得很明白,严格执行“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大审计和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查处腐败案件。此外,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压力剧增(要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目标),鉴于缩减的边际空间越来越小,今年压力势必更大。

      “保”的方面,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继续向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加大;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比去年增加近30万,达727万,结构性就业问题将更为突出。报告因此指出要“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去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实际达到1310万人的记录来看,笔者认为,要达到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总体压力应该不算太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生的结构性就业压力,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显然只能更多通过“微观放活”、“简政放权”,措施优化来打造更为理想的就业创业环境。

      在去年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在政府“自我革命”的意识自觉不断增强的前提下,报告提出今年政府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由此预计,今年“微观放活”效果将更显著,微观主体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将有较大提高。

      如果“简政放权”和“微观放活”效果好、经济内生动力增强,经济下行容忍度将进一步提高。在确保就业的情况下,估计今年各季度7%的增速或将是各方的心理底线。

      (作者系财达证券宏观分析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