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评论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人物
  • 梅摩全球艺术品指数年初小幅下跌
  • 艺术品资产配置
    重要的是融资
  • 蔡广斌:颠覆传统 去笔留墨
  • 国际大展云集艺博会扎堆 2014成上海艺术年
  •  
    2014年3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梅摩全球艺术品指数年初小幅下跌
    艺术品资产配置
    重要的是融资
    蔡广斌:颠覆传统 去笔留墨
    国际大展云集艺博会扎堆 2014成上海艺术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蔡广斌:颠覆传统 去笔留墨
    2014-03-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实习生 陈晓红 ○编辑 陈羽

      

      蔡广斌自2012年起围绕“影像水墨”的艺术探索推出了《自拍》系列来表现“手机影像”。他2013年先后在杭州举办个展“拍!”,在北京举办个展“自拍与他拍”。这种艺术探索到了不久前在上海华府艺术中心开幕的“再造新墨韵——蔡广斌当代水墨艺术研究”展上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水墨作品彻底颠覆了传统水墨、现实主义水墨与抽象水墨的入画标准、意境构成方式、笔墨呈现方式。

      手机影像引发水墨创新

      在华府艺术空间的个展,是蔡广斌描绘手机图像的《自拍·他拍》系列的大阅兵,整齐的参展作品阵容中有不少是2013年的新作。在这些新作中,他敏锐地观察到现代人借助智能手机便捷的拍摄功能、无处不在的自媒体,随时表达着关注自我、表现自我的强烈需求。他在传统水墨晕染的基础之上作了去除笔踪的当代性艺术处理,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图像形式和内容,用水墨渲染的手法,在宣纸上再现了跳动在新一代智能手机上的影像。

      今天的我们早就身处“图像时代”,图像的生产与传播的方式更是日新月异。因此,蔡广斌作品所描绘的手机影像,无疑正是这种手机自拍或拍他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新力量。记录时代,思考当下,在蔡广斌看来是艺术家的责任,也是艺术家创新的灵感源泉之一。

      法国艺术史家福西永曾经在《形式的生命》中指出,一个时代的艺术不仅包含当下出现的风格,也包含着过去幸存下来的风格以及将来早熟的风格。担任这次展览学术主持人的策展人鲁虹认为,在蔡广斌创造的新艺术风格中显然具有以上三种因素。因为,他的作品既保持了水墨的材质特征与传统水墨的渲染法,又体现了强烈的现代意识,人们从中可以重新认识水墨画潜在的巨大表现力,所以很值得去关注、研究。蔡广斌与一些新水墨艺术家最大的不同是,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能够自觉地关注人的当下存在状态,并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

      影像水墨呈现都市文化

      展览所呈现的蔡广斌从艺30多年的艺术线索证明了这一点:从1984年考上浙江美院(中国美院前身)起,蔡广斌就深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他虽然是学国画的,实际上一半以上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现代艺术。在他的艺术道路上,1980年代求学浙美是第一阶段;1990年代在哈尔滨是第二阶段;2000年前后到了上海则开始了崭新的阶段。也是1999年到上海后,他的创作道路出现了转折,开始创作都市题材的作品。

      “其实我对夜晚一直都是很感兴趣。”蔡广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0年前后是上海城市化建设高峰期,那时崛起了许多摩天大楼,让我深深感受到都市空间阻塞、压抑、空间格局的变化。晚上,你打开灯看到的全都是窗户,每个窗子里又是一个单独的空间。每个窗子里发生的都是单独发生的事。窗子与窗子之间是隔阂的。”于是他开始创作《窗》系列,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我现在画的影像部分都和夜晚有很大关系。我的影像很多作品背景都是夜晚的景色,和人体交织在一起。”从《窗》到今天的《自拍·他拍》系列,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线索,因为手机的屏幕也可以算是一种窗口。蔡广斌表示:“手机这个屏幕更加个体化,窗户里面相对还有一个大体的空间,一个公用的空间。手机屏幕这个空间非常的自我。以前的中国人特别压抑,一辈子都不肯说,现在通过手机可以释放一些,泄露一些言辞,内心得到一点松弛,所以手机很有意思。”

      市场价值有待发掘

      在蔡广斌看来,从《窗》到《自拍·他拍》有着本质的不同:“到影像水墨的时候,我做的完全是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才开始有‘影像水墨’或者说‘水墨影像’这个词。我的画法可能丰富了当代水墨的绘画语言。鲁虹和皮道坚老师都说我是一种有先锋性质的水墨画。对我来说,我近期的作品可能学术性更强一点,考虑得更远一点,不会考虑到大众心里。”

      据雅昌网的数据,他的作品从当代水墨逐渐转热的2008年起出现在拍卖场上,但一共只有24件作品上拍,在当前的“当代水墨热”中表现并不突出。对此,蔡广斌不以为然。他表示:“当代艺术的特点,就是好的艺术作品包括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显得很超前,一开始不会得到很大受众群的认可。往往这些作品本身会先受到那些占据学术制高点的一批人关注,他们会喜欢。过两年,你的作品也许会得到更多认可,同时,你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代表意义。凡是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想被社会承认还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普通大众其实比圈里面的人知道他们要晚五到六年。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作品被大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