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视角审视余额宝
(上接A1版)
金融稳定的视角:
余额宝是体制扭曲的套利者
在进一步扭曲的金融体系中,资金价格越发依赖于政府对部分融资主体施加的隐性担保来支撑。而一旦有信用事件的爆发证伪这种隐性担保(比如城投债的违约),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将会急剧紧缩,引发经济增长硬着陆。但如果继续维持隐性担保,又会导致享受担保的融资主体继续大量融入资金,扭曲金融结构。无论做何选择,都蕴含巨大金融风险。
在这样的局面中,余额宝是体制扭曲的套利者——正是隐性担保撑起了资金价格,余额宝才能够给出较高的回报率。同时,余额宝也帮助推高了全社会融资成本,令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因此,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加强对余额宝的监管,让余额宝更多地分担金融风险增加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除此之外,余额宝本身的风险也需要关注。余额宝提供了类似银行活期存款般的便利性。但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其募集的资金只能投向流动性相对更低的资产。因此,余额宝存在着期限错配的问题。这意味着余额宝面临着挤兑的风险——如果所有投资者同时提款,余额宝将不会有足够的流动性来加以支付。
而余额宝数量庞大的散户投资者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单个散户的资金量有限,所以其进出不会像机构投资者那样带来大的冲击。同时,更大数量投资者的存在,也意味着大数定律更加有效,平均下来的流动性波动更小。但是,与机构投资者相比,散户也更加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因此,挤兑风潮出现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当然,期限错配带来的挤兑风险并非只有余额宝才有。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存在期限错配问题。而事实上,通过自身的期限错配来完成资金的期限转换,是金融体系为社会做出的最重要贡献。而金融发展的历史,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应对其中的风险。中央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都是因此而生。因此,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也有必要将余额宝这样的新生事物纳入到这些金融风险防护网中,并让其分担维持这张防护网的成本。
金融发展的视角:
互联网不能替代金融体系所有功能
一只普通的货币基金,加上一个互联网巨头所拥有的庞大用户基数,再加上用户体验至上的互联网思维,造就了余额宝这个“奇迹”。这是互联网改变社会的又一个例子。
但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中,金融的有些基本属性是不会改变的。金融系统连接了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需克服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激励不对称、资金期限不对称等带来的障碍,从而实现资金的融通。互联网能降低信息方面的障碍,但并不能替代现有金融体系所扮演的所有功能。
更重要的是,金融处在经济社会的核心位置,一旦发生波动,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控制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的第一要务。这一点,与崇尚自由、变化迅速的互联网行业有很大不同。互联网企业的倒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金融机构的倒闭就可能引发后果难测的连锁反应。因此,在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之中,互联网的求新求变,与金融的谨慎稳妥需要取得良好的平衡。
就余额宝这个例子来说,一棒打死和放任自流都不是可取的态度。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引导其审慎地发展,让互联网和金融健康的融合,是监管层应该采取的态度。
(作者系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