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刷脸”取现金 下一代ATM标配生物识别
  • 攸关智慧城市
    储能大有可为
  • 储能“快跑”
  •  
    2014年3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科技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科技
    “刷脸”取现金 下一代ATM标配生物识别
    攸关智慧城市
    储能大有可为
    储能“快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刷脸”取现金 下一代ATM标配生物识别
    2014-03-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身处密码时代,人们总难免焦虑。用生日、手机号做密码不安全,随机编一组数字又怕记不住。好消息是,下一代ATM机将彻底消除这种不安情绪。

      就算你没带银行卡,忘记了密码,也不用担心,只要露出你的脸,或者伸出一只手,一切都可以轻松搞定。

      目前在日本,生物识别ATM机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与此同时,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也不约而同地大力推广生物识别技术在ATM机领域的应用。

      但放眼国内市场,仍是一片空白。在生物识别技术已被列为下一代ATM机首要特征的背景下,未来该领域的发展空间可谓无限。

      ⊙记者 朱文彬 ○编辑 枫林

      “刷脸”取现金

      下一代ATM标配生物识别

      不久前,美国德克萨斯州联合银行的一个营业部,迎来了一位储户,他既没带银行卡,也没有回忆密码就径直走向ATM机提款,一台摄像机对他的眼睛进行扫描,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了身份鉴定,很快进行了业务办理。

      输密码这件事,虽然繁琐且令人不安,但在很多地方仍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人们站在ATM机前,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心里总嘀咕有没有记错输错密码、会不会泄密被盗从而产生财产损失。

      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安全,自始至终是金融设备的生命线;而便捷,则成了金融设备的生命力所在。

      安全、更安全;便捷、更便捷——生物识别技术,正是两者结合的时代产物,也顺其自然成为下一代ATM机的标配。

      生物识别引领下一代ATM

      “如果蒙脸、遮脸的话,即使你插入了银行卡,密码输入正确,机器也会终止运作,取不出现钞。”

      走进御银股份新驻地的一楼展厅,各式ATM机整齐成列。一台大的显示器格外引人注目,它连接着一个装载生物识别技术的ATM机,技术人员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相、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作为最先进的身份识别技术,生物识别可以满足随身性、安全性、唯一性等一系列要求。“人脸识别只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我们还有带手指静脉、掌静脉的ATM。”

      在御银股份董秘谭骅看来,安全是基础,应用生物识别技术将是下一代ATM的必然方向。

      不久前,谭骅无意中找到母亲多年前的一本工行存折,账户里还有5元钱,于是打算去银行看看当年的5元钱现在会变成多少,但银行查阅费了很长时间。原因在于,当年银行存折采用的是个人签章形式,不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密码形式。工作人员从堆积如山的档案库中找了很久才取出当年的签章存样。

      “银行账户的加密形式在不断演进,从最早时期的手印、签字签章,到现在的密码形式,技术不断进步。按照这一逻辑,银行采用生物识别技术是必然的趋势。”谭骅分析称。

      显然,“生物识别引领ATM未来发展”已成业内共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技术能更为安全且便捷。

      为了应对银行未来对金融设备的更新技术需求,国内ATM厂商已经开始行动。上证报记者不久前在国内ATM龙头广电运通采访时,也见识了装有生物识别技术的产品。

      据悉,目前广电运通研发的具有手掌静脉识别技术的H68N系列ATM已经在土耳其大规模应用。

      巨大空白市场亟需填补

      一份来自全球ATM行业权威研究机构RBR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球260万ATM中只有7%配备了生物识别技术。而且,大多数这样的ATM都布放在极少国家:98%的生物识别ATM只在5个国家中布放,只有不到10个国家拥有超过1000台。

      其中,全球三分之二的生物识别ATM位于亚太地区,日本占据了一半的份额。数据显示,日本装配的生物识别ATM机达10.3万台,占总数的54%。

      早在2005年,日本便开始大面积采用该技术,起因是为了打击欺诈行为。到了2009年,日本欺诈提款的案例数量为240例,而在2005年,这一数字高达800多例。

      无独有偶,巴西也在全国三分之一的终端上装备了生物识别技术,到2012年底数量接近5.5万台。

      巴西大力推广这一技术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消除一种被称作“闪电绑架(即受害者被犯罪团伙成员绑架,而其他成员使用该卡在零售商进行购买或在ATM上提取现金)”的欺诈行为。

      而同时起到助推作用的,还有巴西较高的文盲率。这与印度较为相似,印度拥有全球增长最快的生物识别ATM网络——至2012年底,此类终端达到8000台,其中不少被放置在文盲率较高的地区。

      在韩国,具有生物识别技术的ATM终端也接近1万台。此外,越南、阿根廷、智利等国,在ATM上采用生物识别技术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

      不过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在生物识别ATM的占比上并不显著。业内人士分析称,主要原因在于遗留下来的技术问题、客户的信任以及较高的成本。

      “很多人对于生物识别技术都是谨慎且有抵触心理,他们担心其生物特征数据被访问和保存。”该人士称。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物识别技术应该被忽略,比如在英国,信用卡欺诈仍然是业界最为关注的领域,而生物识别技术可以有效阻止类似诈骗的发生。

      在去年2月召开的基因组生物学技术进展年会上,来自英国的一家科技公司宣布,推出一款便携的基因组测序仪,仅为U盘大小,插入电脑便可使用,从而使非专业人员也能提取DNA信息,6个小时内便可快速测序1.5亿对碱基对,效率极高,预计售价900美元。对一般银行来说,这样的成本足以应对。

      “未来银行”必备利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也是生物识别ATM市场空白的国家,在金融安全战略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这一局面即将破题。

      “生物识别ATM机的推广应用,这一趋势不会改变,但还要看银行的需求。”谭骅对记者说,进行手指静脉、掌静脉或其他的生物识别技术,首先还是需要银行进行数据采集。

      截至目前,国内银行尚未采购生物识别ATM设备,主要出于成本的考量。不过,“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成本已经降低了不少。”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彻底变革获取现金方式的能力,潜力巨大,交易时间、银行支出都将减少。最重要的是,发生欺诈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从巴西的案例来看,随着量的扩大,实际上提高安全性带来的效益已经超过了付出的成本。

      已经发生的场景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开始大规模应用于门禁、电脑登录、考勤、个人身份认证、幼儿园安全接送等方面。近期,平安城市、智能家居等概念的走强,都与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紧密联系。

      “出于更高的安全性、便捷性要求考虑,未来银行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市场需求巨大。”

      上述人士判断:生物识别技术将是“未来银行”的必备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