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修正中前行 阳光总在风雨后
——殷克胜在金鹰的四年
⊙本报记者 王慧娟
2010年4 月,殷克胜通过公开招聘正式走马上任金鹰基金总经理一职。2014年3月,殷克胜请辞的消息不胫而走。对于殷克胜的突然离开,市场上有多疑惑,很多猜测。执掌金鹰四年,他给金鹰带来了什么?为何选择此刻离开?对此,记者采访了殷克胜。
长期发展与短期利润的艰难平衡
殷克胜履新之初,金鹰基金因为历史原因,错过了2006、2007年大牛市的发展机遇,资产管理规模较小,属于一家小基金公司。殷克胜上任之后,在股东和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执掌金鹰的四年时间里,金鹰基金管理的公募资产规模分别为42亿元、60.47亿元、106.5亿元、91.9亿元,大体上呈逐步上升的趋势。2011、2012每年上升幅度分别为43.9%,76%;与之相对应的公募基金总规模年度增长分别为-13%和29%,金鹰的增长幅度大幅超越市场水平,可谓逆势增长。
与2006、2007年的势如破竹相比,这几年公募基金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特别2010——2012的3年被称为公募基金的寒冬。
2008年金融危机,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至1664点,随后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迎来了一波中级幅度的牛市行情,股市回到3400点,但接下来的2010至2012,股市不断探底。股市的下跌让投资于股市的基金净值损失惨重,很多基民亏损惨重。
殷克胜便是在这样的行业寒冬走马上任。此时基金行业面临的情况是:股市萎靡,行情低迷、赚钱效应缺乏、创新空间受限、基民受伤、渠道拥堵、竞争激烈、成本高企……
2013年(基金产品审取消通道制)大的基金公司为了争夺市场,在一年内发行20余只的产品的现象并不罕见,渠道的拥堵程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在公募基金业,规模是利润的基础,但发展规模却必须牺牲短期的利润。
因此,一方面,殷克胜不赞成与大基金公司拼产品数量,大规模发行产品消耗的精力和成本都比较高,作为中小基金公司,金鹰产品发行在健全产品线的基础上,必须更看重的是质量和有特点的产品。
首先,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基金业靠天吃饭的困境,他认为必须有不同风险级别的产品,适应不同的市场,适应不同的投资者。正因如此,金鹰基金的产品由单一的股票型发展到股票型、指数型、债券型、货币性、分级基金等多种类型,基本涵盖了全部的产品类型。
查阅数据可知,2011年至2013年间,金鹰基金共发行了13只基金,金鹰的产品数量从原先的4只发展到17只,这背后的代价是增加了渠道和销售的成本。2013年金鹰基金出现较大的亏损,殷克胜坦言:“这与扩大基金规模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目前已发布的超过25家基金公司公布旗下基金年报,记者发现,基金公司向销售渠道支付的客户服务费依然居高不下,平均分佣比例超过四成。
非公募业务成新盈利增长点
很多人不解的是,金鹰公募基金的规模从2012年的106.5亿下滑至2013年的91.9亿。而从金鹰的投资业绩看,2013年金鹰10只权益类产品收益率全部超过10%。殷克胜对记者表示,公募基金规模的略微下降,是公司发展重心向非公募业务倾斜的结果。
一方面,金鹰在公募的领域的搭建产品线已经基本完善,另一方面,公募难做,毛利率呈下滑状态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此时,非公募业务领域的开放,为在公募业务上缺乏规模优势而长期挣扎于盈亏平衡线上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部分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因此发展迅猛,金鹰便是其中之一。
2011年12月取得专户业务资格,2012年7月子公司获批成立,在短短两年时间里,金鹰基金的非公开募集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130亿,超过金鹰旗下公募业务管理的资产规模。
事实是,非公募业务确实成为金鹰基金新的盈利增长点。殷克胜表示,今年以来,截至2月份,金鹰基金的盈利状况已经开始较大的好转。
业绩是发展的根本
不管是对公募,还是对非公募,殷克胜始终坚持,业绩是发展的根本,只有把业绩做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基金公司才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投资业绩一直是殷克胜主抓的重中之重。
长期稳定的业绩需要有良好的人才队伍,完善的组织架构、健全的风控体系和清晰的投资理念。殷克胜加入金鹰基金后,制定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扩充了投研队伍,增加了后台部门的技术支持,并且重构了风控体系和投研体系。
据天相投顾统计(《基金管理公司综合评级》2011年第一期),金鹰基金2010年度投资管理能力总体业绩达55分,在基金业内排名第二。
同年,金鹰基金获得“金基金成长公司奖”,金鹰中小盘分别获得“三年期混合型金牛基金奖”、“三年持续回报平衡混合型明星基金奖”;次年获得《上海证券报》“一年期金基金·分红基金奖”。
殷克胜并没有回避2012年在熊冠全球的A股市场中,金鹰基金权益类产品投资业绩欠佳的事实。尽管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是他认为基金公司必须从内部寻找原因,提升抵抗熊市的能力。
殷克胜得出的结论是:“金鹰过往的投资中重视高弹性的拐点型公司,这种风格在市场趋势向好时表现会很突出。但2011年四季度开始,市场风格发生变化,弱市中投资人更看重业绩的确定性。”
与此同时,金鹰基金开始完善投资理念——坚持成长股的投资理念,投资组合更强调确定性。贝塔和阿尔法的搭配更为科学,组合不会大幅偏离市场。
除了投资理念,金鹰基金还对所有产品的风险点均进行了梳理,完善风控与止损制度,加强了投资品种的流动性管理,对投资个股和行业配置的要求更加严格和精确。
正因这种调整,金鹰基金一扫2012年业绩不佳的颓势,2013年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投资回报成绩。2013年,金鹰10只权益类基金全部实现了10%以上的正收益,并且多只基金排名前1/3,净值增长超过20%。
今年以来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今年以来有13只产品(A/B/C分开计算)在同类型基金中排名前1/3。其中,金鹰中小盘涨排名同类第3。债券类方面,金鹰持久回报分级债和金鹰元盛分级债今年以来都在各自的同类基金中排名第1。
现在,金鹰基金的公募业务稳步发展,非公募业务如火如荼地开展,人员队伍稳定,各项业务开展有条不紊,殷克胜表示,选择在这个时间离开,并无过多担忧。
在泛资产管理时代,资产管理行业人才流动频繁。今年来,已有5家基金公司宣布高管变动。就像很多从业人士一样,对于离开的原因,此时此刻殷克胜并没有做过多的透露,只是表示“由于个人的原因”。他很荣幸能够在资本市场的大变革时期参与其中,也珍惜在金鹰基金的四年。“历练总是让人内心更加丰富和坚强。”他说,这四年的经历让他更加成熟平和,对于未来,他仍然乐观,笑言:“资本市场总在追寻与修正中前行,风雨总在那里,彩虹照在心中。”这句话不仅是他在金鹰履职四年的写照,更是他在资产管理行业中坚信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