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广告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为新经济周期营造结构均衡的逻辑起点
  • 官员房产申报数:你填几套?
  • 微刺激:最大限度避免负效应
  • 三轮“微调”力求稳健释放经济活力
  • 一次关乎我国手机业
    命运的专利裁决
  • 从国际金融中心高度看战略新兴产业板
  •  
    2014年4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为新经济周期营造结构均衡的逻辑起点
    官员房产申报数:你填几套?
    微刺激:最大限度避免负效应
    三轮“微调”力求稳健释放经济活力
    一次关乎我国手机业
    命运的专利裁决
    从国际金融中心高度看战略新兴产业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三轮“微调”力求稳健释放经济活力
    2014-04-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周子勋

      

      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虽然还未公布,但从先前多个趋冷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增长情况不乐观。虽然官方3月的PMI数据自去年11月后首次回升至50.3%,仍高于50的事实说明工业产出仍在扩张,但总体经济均为下行。消费、投资和出口均动力不足。欧美日三大经济体虽较去年明显复苏,却未能体现在我国的出口上。房地产与制造业投资同步减速,对经济产生明显的下拉力;消费相对稳定,但城乡居民收入近两年处于减速期,就业规模亦未扩大。此前曾有官方背景人士称,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只有7.2%或7.3%。如果此估计属实,意味着经济增速已滑至可接受区间的下限。

      在中国经济本身面临结构性减速的情况下,一些长期掣肘中国经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解决,继而加剧了经济增长压力。比如,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大企业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各种社会资源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倾向更加明显。再如,尽管监管层一直在鼓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但整体政策配套尚未跟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后,出现不良贷款和债券违约怎么办?财政有无补贴?税收能否减免?资本市场能否打开出路?在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增速减缓的时候,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中小企业,而这方面的财税、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配套明显不足。

      面对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了最新的稳增长信号。从政策风向上看,这次的“稳增长”政策,不会在货币方面更多着墨,而采取其他政策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轮“稳增长”主要侧重“微调”,以此彰显力求稳健的态度。

      其一,新一轮“稳增长”不是以往惯用的“组合拳”方式出台,而是将更多采取市场化措施,以“点”为重点突破,从而避免造成再度刺激的效果。比如,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的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进一步较大幅度提高,并将政策截止期限延至2016年底。这一税收优惠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将有助于激发小微企业活力。另外,营改增试点中我国对小规模纳税人按照3%征收率计税,这部分纳税人原营业税税率为5%,相当于税负降低了40%。截至今年1月底,这部分纳税人约230万户,占营改增总户数282万户的82%。

      其二,新一轮“稳增长”围绕产业发展政策来做文章,以保持稳定。一般而言,中国政府“稳增长”需要依靠项目拉动,比如去年“稳增长”期间,中央政府便批复了众多轨交项目。而这次新一轮宏观经济“稳增长”,棚改和城镇化相关项目成为政策关照的重点,其中,轨交项目又是城镇化最重要的政府投资方向。正如分析人士所言,重点支持棚改、铁路两大产业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在民生和协调区域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是较为稳妥的刺激方式。

      总之,稳定经济增长必须释放市场活力,重点在四个方面:一是争取宏观政策松紧平衡;二是政府为放松微观经济提供服务,创造环境;三是市场化改革及时跟上,以扭转金融资源与财富创造领域的“错配”,打破市场中的各种樊篱,释放经济活力;四是加大运用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在支持环保产业、小微企业等方面发力,在扩大内需方面作配合性安排。同时,透过财政安排来帮助产业结构调整。(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