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版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信托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美国科技股集体“失宠”
    或累及中概股IPO
  • 资金面企稳 新兴市场股市酝酿反弹契机
  •  
    2014年4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16版:基金·海外 上一版
     
     
     
       | A16版:基金·海外
    美国科技股集体“失宠”
    或累及中概股IPO
    资金面企稳 新兴市场股市酝酿反弹契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科技股集体“失宠”
    或累及中概股IPO
    2014-04-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彭

      

      过去一个月,美国科技股仿佛中了“魔咒”一般陷入绵绵下跌,在刚刚过去的4月3日、4日、7日三个交易日里,美股三大股指全线下挫,尤其以科网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更暴跌4.7%,创下2011年11月以来的最大三日跌幅。全球14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市值“蒸发”了2750亿美元,其中Twitter、Facebook、特斯拉等热门互联网科技股跌幅均在20-44%。

      不仅如此,除了互联网科技股之外,生物科技股也在攀上巅峰之后遭受重创。2月底达到峰值的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至今已经回落近20%。而诸如 Workday、Splunk 和Fireye等新一代商业软件公司的遭遇更为惨烈,跌幅都达到了30-40%左右。在港上市的腾讯控股亦难以幸免,截至2014年4月10日,其股价距历史高点下跌近16%,这意味着3月6日以来该股市值蒸发了近1800亿港币。

      科技股的突然失宠令对冲基金们措手不及,据数据统计,在3月最后一周,美国股票对冲基金创下2001年以来最差的周业绩之一。

      事实上,新兴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估值偏高已经是市场讨论了很久的话题,许多人也将这一轮科技股的暴跌与此前的科技股泡沫相提并论。英国《金融时报》引述野村分析师Eric Cha表示,“此前科技泡沫出现时,有很多公司只是将‘.com’加在了公司名称后面,投资者还并不真正理解互联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而现在,互联网产业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

      新科技企业股价的大幅调整,引发了这些股票的上涨盛宴是否已经结束的讨论。与此同时,增长温和但估值有吸引力的“老科技”公司的股价开始有出色表现,但也引发了资金是否从“新科技”转向“老科技”,即从成长股转向价值股的问题。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股票分析师Sundeep Gantori认为,新老科技股的风格转换每年都会发生,因此建议投资者在投资科技股时采取平衡方式。从基本面来看,“新科技”公司没有任何改变,股价回落的原因主要是估值高企导致的获利回吐。因此该机构建议利用当前股价走低之机,买入预期第一季度盈利表现强劲的某些科技股。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不应忽视部分“老科技”股,建议在成长股和价值股之间进行多元化投资,以防在板块转换时措手不及。

      多位对冲基金人士将此次美国科技股集体“失宠”归咎为杠杆投资美国科技股套利模式的终结。其认为,随着美联储开始逐步收紧QE政策,金融市场的美元流动性减少,迫使投行开始压低杠杆融资额度,对冲基金则只能通过套现科技股股票,归还银行贷款。

      除此之外,市场上还有两大主流观点来解释近期的科技股大跌:一种观点认为这是高增长股票的正常修正,是健康的回调,是让这些估值过高的股票重回实际水平的一个过程。另一种观点则没有那么乐观: 如今全球的风险平衡已经扭转,克里米亚等地缘政治风险的出现,以及美联储主席换代、美国经济复苏等因素的作用,已经开始催生出了对未来利率上涨的恐慌。

      无论本轮下跌是估值过高引发的正常回调,还是另一场科技股泡沫危机的序曲,目前来看,美国科技股的暴跌为正在排队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蒙上了一层阴影,可能影响公司的发行价、估值以及募资金额。例如,新浪微博已下调了融资目标,从最初融资的5亿美元下调至最多融资4.37亿美元;估值预期大幅缩水至39亿美元,仅是年初市场给出的估值的一半。此外,京东、猎豹(金山网络)、途牛也已经提交了赴美上市招股书,阿里巴巴此前亦已宣布了启动赴美上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