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制度设计
□李 翔
“沪港通”吹皱了沉闷良久的A股盘面。尽管具体细则和推出时间表尚未明确,但已足以把A股搅动起来了,尤其大蓝筹应声“拔地而起”,颇有几分“大象跳舞”的味道。
笔者此时想多说一句,资本市场的任何制度设计,对普通投资者的影响都不是简单线性的,而应全方位地去权衡。
实际上,相对于中国实体经济公布数据的不断显示出疲弱的态势,沪深A股市场近期的表现已算相当不俗。不论将其归结于资本市场预期炒作也好,对中国未来新型产业发展的满怀信心也罢,反正创业板指数在过去的一年中,走了一波标准的结构性牛市行情。在中国经济的敏感转型的关键时间点上,以A股为代表的中国资本市场选择了乐观的一面,做出了方向性选择。正是出于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改革的期望,A股市场的大多数投资人把内心中的天平在当下并不乐观的经济现实和大有可为的未来之间,倾向了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市场的投资人本质上都是乐观主义者,否则投资者也不会抑制当下的消费需求,充满着获取收益的希望,把辛苦所得投入到不确定的未来之中了。
只是令人无奈的现状却是:理想往往很丰满,现实却依然骨感。在投资这个行当中,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更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内走过了发达成熟经济体历经数百年一路探索的历程,这已殊为不易。变革,是中国资本市场中唯一不变的主旋律。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监管者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从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到现行市场制度的完善纠偏,从IPO改革到退市制度的确立,从惩治内幕交易,到强化企业分红,完善信息披露,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乃至如今推出“沪港通”,为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地完善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定位,不断地加大自身国际化程度,和国际成熟的金融市场逐步接轨,都离不开监管层面在宏观层面的设计和战略规划。对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出自监管者的制度设计无疑都会有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目下由“沪港通”而带来的对未来行情的期盼中,普通投资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并不会立竿见影能转化为投资者的收益,改革的过程是长期的,产生的收益也是长期的,但需要支付的改革成本却往往是短期的。因此,长期的制度性红利如果被短期地过度解读,就会成为让追逐梦想的投资人彻彻底底经历一场梦魇。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分辨出所谓的“主题投资”在存量资金之中所制造的一个又一个短期资金追捧的噱头,等到一个又一个摄人心魄的投资“故事”演绎完,潮水落去之后,也就只能面对一地狼藉了。
不妨回想一下,股指期货推出已近四年了,参与其中的个人投资者也早已换了几茬,相对于当时政策制定者为A股投资者提供一个对冲的交易工具的初衷,参与其中的普通投资者又有几个纯粹把它视为对冲和风险管理的工具?对于大机构而言,股指期货切切实实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对冲手段,意义重大,他们在A股市场的交易也由此进入了“对冲时代”。然而对于大多数自有资金满足中金所划定的最低门槛要求的个人投资者而言,股指期货对于他们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无外乎是股指期货所具备的高杠杆加上T+0。股指期货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个更为刺激的交易标的而已。对于即将推出的A股的指数期权和个股期权,在很大程度上,会否与当年的股指期货异曲同工,不能不让人担忧。
站在监管者和专业机构的角度来看,推出这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符合我国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的方针,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任何一项新政策出台都有其自身固有的影响。金融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普通投资者在衡量这些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层出不穷的新产品的时候,当要慎之又慎。
别的因素暂且不论,仅仅期货和期权的定价,就已足以能让多数个人投资者如坠云雾之中。对于缺乏相关金融背景的他们而言,对这些新产品的价值恐怕还难以理出头绪来。可堪一搏的,似乎只是各自的运气了。目前在沪深交易所制度层面限制普通个人投资者参与这类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唯一实际性障碍,就是资金规模。普通投资者只要资金量达到交易所的最低要求,就可以参与这些他们其实对其一无所知的金融产品交易。当然,站在监管者的角度,加快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建设决不能因为这些负面因素就因噎废食,举步不前。但无论如何,仅靠一句“提示风险,买者自负”来提醒普通投资人是远远不够的。在金融市场上,过于介入普通投资者投资决定的“父爱主义”是万不可取的,监管者永远不能越俎代庖。无论从哪方面看,对普通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与投资者的财商培训,还有太多需要去做的工作。监管者在推动全方位多层次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的同时,万不能疏忽了投资者投资收益这一支撑资本市场发展的微观基础。
(作者系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教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