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杀”“双升”的股票
□丁 峰
“戴维斯双杀”效应,是证券市场专业人士常挂在嘴边的一个专业术语,其由来与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投资人戴维斯有关。其逻辑含义很简单,即业绩下降和估值跌落形成了双重叠加效应,致使股价巨幅下跌。反之,则称为“戴维斯双升”效应。
比如,在2006、2007年上一轮牛市中,沪深股市在乐观预期中持续高涨,引领整体市盈率上升,市场估值水平被抬高;企业整体盈利不断上升,吸引了更多资金流入市场从而进一步推高了行情,于是形成了“戴维斯双升”效应。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投资者情绪由盲目乐观转向盲目恐慌,逐步恶化的业绩配合不断降低的估值水平相互交替作用,股价在短时间内直线下挫,形成了“戴维斯双升”效应的反面——“戴维斯双杀”效应。
事实上,对于涨幅巨大的“10年10倍股”来说,其90%的涨幅基本上是在10%的交易时间内完成的,10%的交易时间体现的是“戴维斯双升”效应,对于跌幅巨大的“1折股”或“仙股”,其90%的跌幅基本上也是在10%的交易时间内完成的,10%的交易时间体现的是“戴维斯双杀”效应。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那么,在目前A股市场,哪些股票有可能被“戴维斯双杀”,哪些股票有可能被“戴维斯双升”呢?先说说创业板吧。
从已披露业绩和预告的公司情况推断,2013年创业板合计实现净利润约为300亿元,同比增长仅约为20%。目前,创业板整体市盈率已高达近60倍。某些龙头股票如乐视网、掌趣科技、智飞生物等估值已达100倍以上。
按成长股PEG理论,一只股票如给予20倍估值,其EPS(每股收益)增长率应不低于20%;如给予30倍估值,其EPS增长率应不低于30%……以此类推,目前创业板利润增长率应不低于60%,而去年这一数值仅约为20%。对于那些估值达100倍以上的“牛股”来讲,其利润增长每年需要翻倍,这能做到吗?
去年创业板指数大幅上涨了约83%,同期上证指数下跌了约7%,沪深300指数下跌了约8%。很多人对去年创业板的表现艳羡不已,对未能踩上创业板股票后悔不迭。其实,投资者只要跑赢了沪深300,就意味着跑赢了大盘,何必纠结于那个市值只占沪深总市值7%的创业板?更不用说那种为了不让自己再后悔,而不顾一切地冲进创业板高位“雷区”的行为了。
再来看看白酒板块。
估值方面,截至4月21日,几只总市值在百亿以上的白酒龙头股市盈率均在8至14倍之间,基本上是历史最低估值水平。与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百富门、金宾酒业等世界著名酒企估值相比有很大优势。特别是,中国白酒的销售对象是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多张口、最具有品鉴力的舌头的消费者,世界上最好的白酒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是只产生在中国。就龙头品种而言,中国酒企估值至少应不低于国际酒企。
供求方面,中国白酒行业2013年产量约为1230万千升,同比增长约7%;白酒行业收入约为5000亿,同比增长约12%;整体利润率约为16%,略低于2012年的18%。也就是说,在利空频袭的2013年,白酒行业仍实现了量价齐升,只是整体利润率略微下降。
白酒不是普通商品,是带有精神满足感属性的成瘾性商品,对于习惯饮酒的人来说,其消耗阈值不会轻易下降。尤其高端白酒,带有奢侈品属性,不会轻易降低身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效率的提升,工业化制造品如家电、汽车、电脑等产品其相对价格一定是逐步下降的,而白酒的生产工艺决定了其是带有地域独有性的大自然的产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量产。白酒成本主要由粮食成本和以品牌成本为代表的无形成本组成,高科技的发展对其影响微乎其微,成本固化现象明显,互联网也改变不了酒企的传统商业模式,因此不可能出现技术性革命导致的行业颠覆性现象。白酒行业看似技术含量不高,门槛不高,但要把白酒做成气候做出市场份额,简直就像把中国包包企业做成爱马仕们和LV们一样难,白酒行业门槛其实很高。
当然,有人担心酒企——尤其是高端白酒品种的去库存化,很大程度上把压力转嫁给了渠道商和民间收藏市场。但是,如果不是好东西,谁又会拿真金白银去铤而走险呢?笔者在某烟酒连锁店里注意到2010年产飞天茅台比2013年产飞天茅台高出好几百元。这就与黄金市场有点类似了。
实际上,去年是白酒行业“挤来挤去”年:在生产商层面,老大挤老二的份额,老二挤老三、老四们的份额;在产业链条上,生产商挤经销商的利润;在消费者导向上,民生消费挤公款消费的市场。挤来挤去,大家发现能决定这个行业本质的因素不是资本,不是政策,也不是食品安全事件,而是建立在历史积淀上的品牌影响力和精神文化内涵。
那些被认为是“戴维斯双杀”的股票,我们既可从正方找到说服的理由,也可从反方找到反驳的理由;对于那些被认为是“戴维斯双升”的股票,也是如此。找对象是选最适合自己的,做股票是优中选优,也是次中选优。哪怕大势不好,那就瘸子里面挑将军好了,找那个更靠谱点的,更像一点的吧,且行且求证。
(作者系独立投资分析人士,著有《消费品股票投资标准和实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