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专版
  • 10:股市行情
  • 11:市场数据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基金业 创新 征途
  • 那些年
    我们追过的基金
  • 股权激励
    创新之路
  •  
    2014年5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基金业 创新 征途
    那些年
    我们追过的基金
    股权激励
    创新之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业 创新 征途
    2014-05-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募集神话、差异化生存、领跑抢位,这一系列关键词似乎都和“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新者生,也早早就成了基金公司管理者们不言而喻的共识。而近年来“标签化”却给基金行业的创新抹上了并不鲜亮的色彩。

      “创新不能包治百病,讲究顺势而为。”行业一位资深职业经理人一语中的。

      鉴于“基金”本身就属于海外舶来品的身份,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创新也几乎脱离不了国外的原型。然而即便如此,“创新”也非一锤子买卖,在资产管理行业,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才是创新的生命之源。

      ⊙本报记者 涂艳

      咱是“追新族”

      “创新往往很简单,甚至有时候就像一层纸,点破它就实现了。”新华基金总经理张宗友如是说。

      如果听到这句话,或许不少基金公司的产品经理们要被“气个半死”,他们心心念念,被各部门反复推敲论证,甚至是一年中唯一做的一件大事有时候怎么就这么“不简单”呢?

      在中国基金业短短15年的历史中,我们不断在重复的一个动作就是“搬”。

      鉴于“基金”本身就属于海外舶来品的身份,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创新也几乎是直接借鉴海外经验或中外合作开发的结果,脱离不了国外的原型。也正因为如此,在业内人士的眼中,行业创新首先在于考察,而后“搬”之,他们是一群标准的“追新族”,而最讲究的则是技巧和水准。

      而对于创新,中国证监会对之鼓励其实由来已久。

      早在2008 年12 月中旬,中国证监会基金部就制定并下发了《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创新鼓励措施》,其中明确鼓励了基金产品创新。

      而在2009年末,基金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基金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基金公司可以同时上报5只不同的基金产品,创新类基金占有一个专门的审核通道。基金管理公司上报创新产品可以不受数量的限制,只要创新产品方案成熟,就可以上报一个基金产品,不受一个公司在一个通道只能上报一只产品的限制。

      有了政策的鼓励,企业家们的拳脚更加得以施展。而对于创新,投资者们似乎也很买账,前些年包括首只QDII基金——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短期理财基金的独秀主——工银瑞信7天理财债基和首只可分离交易型基金——长盛同庆等都纷纷被投资者青睐有加,从而创造了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募集神话。

      或许,从那以后,“追新族”们更加笃定:这个市场不缺钱,不缺投资者,缺的只是创意。

      回顾海内外基金产品的创新历程可以发现,我们的脚步颇为一致。在此前协会组织赴英基金班的一份关于海外基金创新启示的报告中,当时的执笔人鹏华基金曹毅表示,海外基金近10年来需求导向型、指数基金和ETF、封闭式债基的杠杠运用成为主要的创新方向。

      而回顾我们的产品创新历史可以看出,基金产品的推出基本是遵循海外成熟市场的产品创新过程,先形成基本产品市场框架,再渐进推出交易方式创新产品(ETFs、LOFs),需求创新产品(保本基金、生命周期基金),和行业细化产品等,逐步填补市场空白。

      “资本市场的发展原动力来自于创新。从资管行业角度看,近20年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投资资产类别的拓宽、交易机制的升级变革、全球一体化后交易市场和区域的扩展、业务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以生命周期为代表的多元化产品组合领域的创新等,这些创新都为资本市场的高效定价带来了活力。”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薏表示。

      

      创新不易 且“搬”且珍惜

      “抄袭在扼杀创新吗?”在和国内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产品部经理聊天时,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疑问。

      曾有个段子,说在这资产管理行业,搞一个真正的创新需要唐僧的毅力,孙大圣的72变,天蓬元帅的“肚量”和沙和尚那般的虔诚和俯首帖耳。

      确实,即便我们有海外样本可搬可抄,在国内走创新之路却真是不易。监管核发的“准生证”拿起来便不容易。

      一位基金人士指出,产品创新驱动在基金公司发展中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能否拿到好的产品资源,能否率先发行创新产品,不仅和公司的产品设计能力有关,更和基金公司的上层资源密切相关,甚至是更核心的因素。

      就以近期列为基金业焦点新闻之一的嘉实“外汇通”为例,可靠消息证实公司已通过证监会和外管局的双重批准,投资者可借道嘉实外汇通开展离岸不动产、股权、债权、证券和其他收益权项目的海外直投。而该业务或将通过嘉实基金旗下子公司嘉实财富的定制账户服务实现。

      “一般这么大的创新,中小公司望尘莫及,大公司在资源上都各有储备。”一位第三方基金评价人士认为。

      而除了外部监管外,公司的内控和合规,也成了基金创新的拦路石。

      “或许在有些特殊的公司,合规部门在老总的授意下对创新产品给予颇为有力的支持,但大多数产品设计出来会触及一定的风险线,督察长那关首先会比较难过。”北京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战略部的小李透露。

      “可能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一位督察长对记者表示:“或许有一些产品或者概念现在很火,但是基于我对相关业务的了解,并不认为这些产品或者概念适合公司的长远发展。”

      而在小李看来,搞创新是“头儿”吩咐下来,属于战略层面的基本路线之一。“设计一个产品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后期与各部门的沟通,设计保守了,前端会认为产品不好卖,没有亮点;设计超前了,后台和风控合规自然会提出大改意见,最后出来的品种很容易成为四不像。”

      对于产品的创新,除了程序复杂,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是不可或缺,而并非每个老板在吩咐过要创新后就会抽出精力全力支持,这其中当然包括财力上的全力。

      “基金业走到今天,老公司与新公司的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新基金公司只能依靠创新来抢跑。”德邦基金投资总监、曾为长盛同庆的开发者白仲光表示。

      然而,根据海通证券一季报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数据显示,在纳入统计的84家基金公司中,有36家基金公司截至2014年一季度的公募资产管理规模低于100亿元,也就是业内公认的“生存红线”。包括新基金公司在内的不少基金公司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创新成本从可而来?

      或许,巧妇也可为无米之炊!因为,创新的抄袭成本太低!

      或许全球的基金管理行业都不例外,在一个产品或一个模式得到市场追捧后,升级版甚至纯原版的类似产品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目前,包括分级产品、QDII基金、短期理财基金、行业基金和行业ETF,加上风靡全国的各类“宝宝”产品,都是很好的例子。

      

      谁来救赎?

      舶来品的水土不服,令参与这些产品的设计者扼腕叹息。然而,或许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一开始便知,凭空引入的所谓创新产品生命力或许本来就该如此短暂。

      然而,正在行业创新困难重重地走到一个尴尬的路口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横空出世。

      证监会官员曾公开评价,认为余额宝是支付宝给用户提供的一项便捷性账户增值服务,本质上属于第三方支付业务与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组合创新。

      然而就是这个渠道的“组合创新”,令传统的货币基金焕然一新。在余额宝效应的推动下,各类电商平台、基金公司直销平台以及场内平台都推动了货币基金的爆发式增长,互联网金融的话题也风靡一时;投资者理财的潜在需求被激活,对这种低风险、便捷的金融产品的接受度非常高,客户体验非常好。

      据统计,在2013年其他各类基金都遭遇了赎回的状况下,货币基金份额增长了1393.9亿份,当年成立了53只产品,几乎是2011年前10年发行数量的总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余额宝引领的货币基金的推广,完成了民众对基金的第二次认知。”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代宏坤表示。

      正在“互联网思维”全面充斥着整个行业之际,行业的老人们开始思考基金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立足点。“市场和投资者需要不同品种的投资品,而各种宝只是其中的一种,我认为基金业的本源应该回归到主动管理。”一位老十家基金公司的副总谈道。

      同样,在公募基金创新乏力的时点,子公司近两年来也成了基金公司管理和业务突破的战略制高点。而根据上海证券报之前的报道,去年多家基金子公司为母公司贡献了超过千万的利润,有些更是成为母公司全年利润的主要贡献者。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目前基金子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3万亿。根据估算,其中超过八成为通道类产品,而主动管理型产品寥若晨星。

      细数这些承担着“管理人”身份的子公司,似乎管理能力的高低不如资源丰富来得实在。虽然为母公司赚钱在某些人看来是铁板钉钉的稳当活,然而,在产品集中到期时是否为投资者赚钱才是最其最大的考验。

      对于整个基金行业而言,对创新的饥渴程度一刻也不会削减。然而,政策红利吃尽的一日终究会来临,创新不是无本之木,基金管理公司凭空创造价值更是空谈。

      “基金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最终是要帮助投资者赚钱。这就需要资产管理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谋求创新,而非一蹴而就。”一贯异常低调的泰达宏利总经理刘青山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