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专版
  • 10:股市行情
  • 11:市场数据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张平杰:当代水墨回到原点
  • 葛冠中:背叛当代或者背叛传统
  •  
    2014年5月5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张平杰:当代水墨回到原点
    葛冠中:背叛当代或者背叛传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张平杰:当代水墨回到原点
    2014-05-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见习记者 陈晓红 ○编辑 陈羽

      

      《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日前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面对如今的“当代水墨热”而深感困惑的观众,不仅可以在展览中找到答案,回到当代水墨的原点——上世纪80年代去梳理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那些艺术家的创新与探索;还可以学习策展人的方法——回到文本;而展览呈现的文献资料以及对参展艺术家的问卷调查,则让观众在了解那个火热的年代时有了更丰富的层面。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策展人张平杰。

      当代水墨已全球燎原

      “当代水墨在全世界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到处都在做有关的展览,包括最近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大型群展。”张平杰如是说。从中国大陆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从新加坡至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当代水墨”已然成为一个显学的话题。张平杰向记者一一历数了当代水墨在国际艺术圈的热度:“在这以前欧洲的大英博物馆也做过,顶级的画廊都做过,以至于包括拍卖行如苏富比、佳士得也在做。这是国际上很少有的现象,专门围绕中国水墨在做展览,全世界不多见。”

      “既然水墨现在能这么火,我们就一定要追究脉络,把它的来龙去脉要搞清楚,但是我遇到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水墨是怎么回事?怎么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怎么会到现在变成这样的趋势?包括美国的专家学者也不知道。”为此,他策划了这个展览,展出36位艺术家在1980年代创作的近180幅水墨作品,还配合相关文献,试图从源头梳理当代水墨的缘起、发展、变革和实验,探索水墨艺术家的成长、变迁和分化。

      难得的是,张平杰从1990年代初便来到巴黎、纽约等国际都市,不仅一直在关注那些当代水墨大家的创作和探索,关注水墨的变迁,还具备了国际的视野。他在1991年就编写了《中国当代艺术双年鉴》一书,虽然因故不能出版,但如他自豪地宣称的:“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资料都在我这里!”1994年张平杰到了欧洲,在巴黎和费大为、黄永砯为伍,后来到了纽约,又和徐冰、古文达,蔡国强、詹建俊、张洹关系很熟,张平杰对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个时间点发生意味着什么,都非常清楚。

      文本研究抢救史料

      在张平杰看来,水墨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发挥过重要影响,但其重要性却一直被忽视,尤其在几本当代艺术专著中没有占据应有的篇幅。为此他确定了这次大展的题目“时间的节点”,还确定了组织展览的几本方法,一方面回到文本,把目光瞄准1980年代创作的作品,另一方面征集并呈现当年的文献资料,艺术家的问卷资料等。张平杰在西方受教育,深知在西方对史论研究的重视,对文本、文献工作的严谨。他说:“展览可以让观众看到,当代水墨在1980年代已经开始做实验艺术了。当年的探索到了什么程度,他们做了哪些努力,他们的突破在哪些方面,这些都需要有个交代,而这个交代不是靠文字,一定是靠图像。”

      1980年代至今不过30年左右,但张平杰发现很多人当年从事创作于探索的资料都丢失了:“因为那个时候艺术家本人不当回事情,也不知道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我了解和联络的艺术家很多人都没有作品了,所以我们这次展览展出的东西不多。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对于艺术史来说,如果很多资料缺失那是很不完整的,是有偏颇的。反过来说,现在已出版的跟当代艺术史有关的美术史,对当代水墨在1980年代的发生与历史,却始终没有完整的描述过。这样会误人子弟,以后要写中国当代艺史,如果没有这段就无法解释现在的水墨现象。”不过他相信:“我们以后开发到的东西会比较多,因为很多人会留下照片。”所以他表示,不排除一种可能,他可能会写一本中国水墨史。他认为只有这样写出的水墨史才有力度,才有学术价值,才能站得住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水墨热背后潜伏问题

      “做任何策展必须要有一个边界线,否则就是漫无边际。毕竟1980年代东西太多了。首先我做的资料是针对当下水墨的现状,是和当下呼应的。因此我首先把‘新国画’去掉了,第二我把‘文人画’去掉了,因为新国画与文人画没有发展到当代水墨的状态。”张平杰指出:“1980年代很多作品无数人在做,大部分都烟过云消了,这说明他们没有生命力,持久不下去。只有当代水墨像熊熊烈火越来越大,到现在的成就也非常可观,跟今天的水墨有个上下文的关系。”

      目前,“当代水墨”的市场气氛已经形成,相信今年会有更多的资金与买家进入;其次,各方人士对其分歧很大,有待学术梳理,需要读者独立思考,擦亮眼睛。对此,张平杰认为:“中国的一批富豪们开始收藏艺术品以后,西方就开始关注中国。首先第一波就是以‘四大天王’为代表的当代艺术,毫无疑问是西方人炒作起来的。现在这一波已经过去了,他们现在开始关注当代水墨。当代水墨有一个比‘四大天王’更重要的优势在于:它和官方是结合的,官方希望推出水墨,这个跟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系,因为它代表中国。另外,这里面有许多一流的艺术家都在做当代水墨,作品本身也做到一个高度,所以这里面能够推动的、炒作的空间比较大。而且价位现在也比较低。”

      尽管艺术市场的当代水墨热有许多理由,但他对市场前景却抱着隐忧,他担心市场过于火爆,会重蹈当代艺术暴涨暴跌的覆辙。他表示:“我希望当代水墨价格上涨的越慢越好,如果像‘四大天王’一样马上涨到天价,实际上是很短命的,不要三五年马上就掉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