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码上淘”战略
商品码 接入阿里十亿级商品库,依靠云端数据库的整合,商品拥有专属电子化身份证,用
户扫码后获取信息可直接购买
服务码 解决物流签收、售后服务等问题
码上店 改变店铺形态,零售店和餐厅实现网络化
互动码 使商品包装变成品牌与用户互动的窗口
媒体码 帮助传统的媒体由单纯的广告模式,转向直接产生销售的渠道
⊙记者 温婷 ○编辑 衡道庆
未来,你可以边逛超市边扫码购买商品,逛完空手回家,商品已经快递到家。这是昨天阿里“码上淘”战略勾画的愿景,而这也只是其“商品码”、“服务码”、“码上店”、“互动码”、“媒体码”一期五大应用的一部分。
未来,刨除传统的PC、手机甚至APP终端,“码”将以其无所不在的空间覆盖及海量信息成为阿里无线战略的纽带——当然,这一切还是阿里的愿景;“码”上风光有限,而阿里想要的远非这么简单。
“码上淘”开启移动端新战场
在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看来,这是阿里年初提出的“云+端”战略之后的重要落地。
阿里眼中的“码”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码”和“条形码”等各种形态,但显然“二维码”充当了重要角色。在昨日公布的落地方案中,百事可乐、青岛啤酒将在整个夏天的所有瓶罐身上印上二维码,用户只要用手机淘宝扫码,就能参加各种活动互动。
而这仅是“码上淘”落地的形式之一。按照阿里的计划,“码上淘”第一期包括五大应用,分别是“商品码”、“服务码”、“码上店”、“互动码”和“媒体码”。简而言之,扫一扫“商品码”,消费者就可以一步实现“发现——查询——购买”的最短消费路径,直接对接阿里十亿级商品库以及用户评价等全部数据;扫一扫快递包裹上的“服务码”,可以直接对接物流签收、售后服务等功能。
阿里铺设“码”的力度也相当之大,即日起,淘宝和天猫的1万余家商家包裹将全部拥有独属的“服务码”,在收到包裹后,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淘宝扫码,即可确认收货,并在线领取商家优惠券。此外,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10大城市的餐饮店、写字楼、校园周边也将铺设起这样的二维码。
多终端并举格局已成
事实上,条形码和二维码早已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条形码就被广泛应用,而二维码在1994年被发明,近年来以支付宝为首的二维码支付也曾盛极一时。
但今年3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暂停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那时起,“扫码”更多成为信息入口。而这次,阿里发布“码上淘”战略,目标直指微信的移动端入口。
为什么阿里要这么做?在张勇看来,“码”是最轻量级的、高自由度和信息量最广、最符合阿里“端”的想法的入口。但阿里并不愿将“码上淘”与O2O概念连接起来。
张勇认为,O2O是个伪命题,因为不同行业线上和线上连接、并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信息和技术支持的商业形态是一个必然过程,但不同行业实现的方式必然不一样,是无法用统一的O2O模式来解决的。
还有一句话张勇并没有直接说出来,无论手段为何,其背后的云和大数据应用才是共通的,而端却可以多种形态并存。从阿里近年的重大发布中也不难看出这一脉络。其去年“双十一”力推手机支付宝,今年“3·18生活节”主打“手机淘宝”。
就在“码上淘”发布的同一天,阿里占股30%的微博也宣布进行客户端升级,除推出第一款手游产品《微博踢球》外,并以每月1-2款新游戏的速度进军手游领域外,还将上线电影、美食等多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点评产品;更重要的是,微博将全面开通微博支付,并提供与个人交易、收款等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这意味着微博也正是成为一个类“淘宝”的移动端社交型商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