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路演回放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我国统一完整的利率体系初露端倪
  • 享用免费WiFi?小心钓鱼诱饵!
  • 上海新梅收购攻防战遭遇制度短板
  • 任何时候都该
    维护市场的有效性
  • 调结构促转型预示了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性
  •  
    2014年6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我国统一完整的利率体系初露端倪
    享用免费WiFi?小心钓鱼诱饵!
    上海新梅收购攻防战遭遇制度短板
    任何时候都该
    维护市场的有效性
    调结构促转型预示了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调结构促转型预示了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性
    2014-06-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宣 宇

      稳增长的“双轨制”逻辑,很好地解释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两个典型“背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但就业仍总体良好;决策层没有再“明确强调”房价调控目标,但房价已开始环比回落。现在看来,通过局部可控的风险暴露,引导资源“正确”流动,正是中国经济祛病健体的一味良药。

      □宣 宇 郭哲荟

      

      5月多项经济指标呈现积极变化。工业生产、消费均小幅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明显,构成“克强指数”的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新增信贷三个指标也有了积极变化。但5月整体投资仍延续8个月的回落态势。其中房地产投资面临加速下行压力,受库存和产能过剩影响,制造业景气改善仍未传导至上游投资端,1至5月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幅分别回落1.7和1个百分点。部分经济指标温和回升,更多反映出短期稳增长政策的“有限度”特征。无疑,投资仍承担着稳增长 “调节器”作用。然而,当下的投资力度远不能满足市场的 “胃口”。而一季度末以来推出的诸如80个示范项目、放宽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由于种种制约因素,短期还难以见到明显效果。

      另一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今年历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在强调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微观放活“先手棋”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培育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长效能动。当前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清理和压缩前置审批事项、降低执业门槛,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简化合并增值税特定一般纳税人征收率等一系列放权放活、释放改革红利的措施,充分体现了宏观调控“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逻辑。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其要旨即在形成“简政放权→中小微企业活力增强→就业状况良好→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经济转型升级空间和力度增强”的正螺旋反馈机制。

      正因如此,当下的“稳增长”措施体现出鲜明的“双轨制”特征。一方面,加快相关投资力度和资金拨付,短期形成“稳增长”的强大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微观放活,扩大中小微企业减税等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和经济内生动能,培育后劲,是长效措施。可见,加快相关投资进度,绝不仅为短期拉动经济增长,更是调结构、转方式的载体和抓手,这些投资本身也是简政放权和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此外,通过结构性政策安排加强金融对“三农”支持,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与规模刺激有本质区别。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一季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压力只增不减。

      稳增长“双轨制”是新一届政府创新调控框架的基本内涵,它强调通过简政放权与微观放活这一内源路径。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态势,政府保持定力,“不随波动频繁的市场起舞,不因莫衷一是的声音变调”,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只要经济运行处于这个区间,就着力促改革、调结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如果上述逻辑成立,在就业良好的情况下,依靠投资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就大为降低,除非突发不可预期的外部冲击,投资稳增长力度会适可而止(类似去年二季度),稳增长“双轨制”要求更多通过改革、放权、放活创造更多空间和动力来有效培育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长效能动。

      在持续近3个多月的“稳增长”政策下,投资仍未“预期”大幅回升;相反,决策层不断推出举措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扶持力度,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办事难的顽症,并着力督查政策落地。这个稳增长“双轨制”逻辑,好地解释了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两个典型“背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但就业仍总体良好;决策层没有再“明确强调”房价调控目标,但房价已开始环比回落。

      现在看来,调结构促转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性。这才是决策层面临的长期课题。尤其在经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初始期,因各级政府、市场主体的预期差异导致经济过分波动的可能加大,因此,明确和稳定预期就显得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1至5月城镇新增就业60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0%,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其中3、4、5月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17%、5.15%和5.07%,呈回落态势。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能保持较好的就业态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简政放权、微观放活的改革举措,激发了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我们判断,中性条件下7.2%的季度增速是“合理区间”的底线,在此区间内,政策重点将在“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

      当前市场对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分歧,是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房地产政策要不要或该不该放松? 去年以来,公开报道的信托兑付危机事件至少有22起,其中55%与房地产开发有关,41%与资源矿产开发有关。局部行业风险暴露以及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引发政策放松预期很自然。但我们认为,局部结构性风险释放是扭转刚性兑付心理惯性、还原和完善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必由之路。无疑,房地产市场正徘徊在十字路口。中国经济要成功转型,房地产市场就得回归本原,以释放被其吸附的大量资源,是最根本的一环。据此而论,我们的判断是:房地产市场政策上不会整体松动,在经济窄幅震荡背景下,房地产业和资源开发等行业持续下行压力较大,未来可能有更多相关结构性的风险暴露。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长久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刚性”兑付造成了金融市场以及参与者的不理性和不成熟。风险本来就是金融市场本质特征之一,没有风险的金融市场,还谈什么资源优化配置?因此,通过局部可控的风险暴露,引导资源“正确”流动,正是中国经济祛病健体的一味良药。

      (作者单位:宣宇,财达证券;郭哲荟,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