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审计署所揭商品融资风险或只冰山一角
  • 打击海外避税 美国亮出法律“利器”
  • 提高对转型期银行信贷质量下降的容忍度
  • 地缘政治在聚集
    全球经济添风险
  • 全员持股:
    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如何保障
  •  
    2014年7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审计署所揭商品融资风险或只冰山一角
    打击海外避税 美国亮出法律“利器”
    提高对转型期银行信贷质量下降的容忍度
    地缘政治在聚集
    全球经济添风险
    全员持股:
    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如何保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提高对转型期银行信贷质量下降的容忍度
    2014-07-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经济转型、调整期,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和结构自然都要有适应性的调整,此时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是符合经济金融周期规律的正常现象。在这个特殊时期非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时时达标,处处达标,甚至不断向上,是不现实的。

      □王 勇

      

      今年以来,浙苏鲁粤等地方的银行不良贷款数额以及不良率都在持续上升,其中地方法人银行首当其冲,并且还有向全国蔓延的势头。一些专家学者为此呼吁管理层或决策层对此应高度警惕。不过,笔者对此却有些不同看法,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可适当提高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容忍度。

      国际经验显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呈现周期性波动之势,并且与宏观经济周期有较强正向相关性。经济上行周期,信贷规模顺周期扩张行为形成“涨潮效应”,却对日后银行资产质量造成很大压力;一旦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落潮效应”显现,银行信贷资产价格迅速自高位回落往往成为资产质量下降甚至恶化的导火索,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是最典型的情形,波及面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下行周期,不过,并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从繁荣到危机那种“过山车”似的周期性调整,而是通过主动引导经济换挡,促使增速适度放缓,同时,加强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转型、调整期,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和结构自然都要有适应性的调整,此时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是符合经济金融周期规律的正常现象。换言之,这个特殊时期非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时时达标,处处达标,甚至不断向上,是不现实的。

      当然,“潮水效应”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也正是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有些商业银行处理不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不能有效把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急功近利,违规进行金融同业、影子银行、房地产融资等不规范经营,在获得短期高收益的同时,也聚集了各种金融风险,形成各种不良贷款。同时,由于贷款投向有色金属、船舶制造、钢铁、钢贸、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形成不良贷款。经权威部门梳理全国13个省市已经公布的一季度银行数据,除广东没有披露具体数据外,江苏、山东、浙江三个经济大省,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地,一季度三省新增不良贷款超过225亿元,占同期全国新增不良贷款四成以上。与此同时,不良贷款还出现了扩散迹象。除河北等少数省份外,多数地区不良贷款在不同程度地上升,部分地区一季度新增不良贷款已超过去年的一半。一季度末,浙江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6.7亿元;不良贷款率1.91%,比年初提高0.08个百分点。

      由于历史原因,地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今年以来地方银行不良率更居高不下。按照银监部门的定义,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包括城商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外资法人银行和分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则包含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而地方法人银行几乎都是中小银行,主体是城商行和农信社系统,而其中又以农信社为主,此类银行客户以小微企业和“三农”为主,一般贷款定价也较高,但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容易形成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比如江苏银监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该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28%,其中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1.7%。在山东,同期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42%,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44.24亿元,比年初增加17.33亿元,不良贷款率2.2%,比年初提高0.06个百分点。

      而且,近期以来一种叫“倒贷”的银行不良贷款隐藏术大行其道。所谓倒贷,就是在经济增速下行期,企业在贷款即将到期或偿还贷款利息时,暂时因为流动性问题而无法支付而向第三方筹措资金归还银行贷款或利息,并再次向银行申请贷款。而企业一旦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立即偿还“倒贷”资金本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过桥”资金。在一般情况下,“倒贷”资金的成本可高达日息2%。,期限一般在几天到2个月不等。不过,由于“倒贷”资金通常通过民间借贷或者非银行类贷款机构完成,企业在这些机构的信用记录无法查询,所以,这种隐藏术,容易发生资金链中断的连锁反应,使信用风险在银行和非银行体系之间交叉传染。

      有鉴于此,暂时减轻一点银行风控压力和负担,在转型时期提高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容忍度是积极可行的。比如管理层可适当下调小微贷款、三农贷款达标银行的存准率,改进存贷比管理办法等等。银监会昨天发布决定,自今天起,调整存贷款计算口径按新计算方法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所对应的贷款和“三农”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涉农贷款等将不再计入贷存比(贷款)计算的分子,而银行对企业或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不计入贷存比计算的分母(存款)。这项政策决定非常及时。笔者还想补充一点建议,对于因调结构形成的不良贷款上升,应适度放松考核条件。通过上述差异化的调控和监管措施改革,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当然,提高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容忍度,并不是说就可对所有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都网开一面,这是不可能的,在定向激励的同时一定伴随着定向约束。那些符合政府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产业或项目,管理层一如既往鼓励和支持,在这方面形成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也会得到包容性解决;反之,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信贷政策并且还严重违规经营的产业或项目,管理层必须限制其发展空间,或不允许其发展,在这方面形成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则一定要加强监管,并责令银行限期整改。而在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商业银行破产条例推出以后,个别银行因不良资产比率畸高或面临被拖垮,就有了有效解决手段了。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