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专版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解密期货
    对冲基金的投资之道
  • 追逐浪潮之巅 期货对冲基金大时代临近
  •  
    2014年7月7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解密期货
    对冲基金的投资之道
    追逐浪潮之巅 期货对冲基金大时代临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追逐浪潮之巅 期货对冲基金大时代临近
    2014-07-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银行高端客户这个圈子里,2014年最为火热的理财产品只有一个——对冲基金。

      从2013年到2014年,以投资期货工具、高频交易、主观或量化操作为特征的对冲基金,迅速风靡整个高端理财圈,也成为迄今私募基金业内最旺销的主流产品。到了今年2季度,对冲基金更是成为业内“唯一卖得出去的产品。”(一位私募大佬语)。

      说卖得出去太客气了!在对冲基金这个领域里,如果拥有一个5000万规模以上的产品,并附之以一年的稳定业绩纪录和可信的公司背景,他们的产品很可能成为被资金追逐的对象。

      截至2014年中,业内一线的阳光私募机构如重阳、朱雀、博道、民森在过去一年内均有超十亿规模的对冲产品问世。更多新的豪门也正从这个领域里快速蹿升起来,初步统计,过去一年内借助对冲基金跃升入十亿资产俱乐部的私募投资公司接近十家。白石、金锝、元盛、龙旗等在圈内的名气已不亚于前者。而在销售和产品组织端:好买财富、永安期货等的身影也开始崛起。

      随着资产的大肆扩张,更大批的人才、更大量的资金也被吸引入这个细分市场里。成长神话频频上演。江苏一家私募基金公司一年内受托资产增长20倍以上,昂首进入十亿级基金行列。上海一家阳光私募公司,旗下量化基金成立甫3个月,基金经理已遭高价挖角。深圳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对冲产品购买量年内已超过200亿元。而中信证券也在去年末高调宣布组织了20亿的资金充当“种子基金”进入这个市场。

      一切如同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对冲基金界:火热、快速、爆发式成长。中国对冲基金的大时代的帷幕已然拉开。

      ⊙本报记者 周宏

      火线成长

      一个期货对冲基金的成长样本

      中国市场上最当红的三类对冲基金分别为期货对冲、市场中性、宏观对冲,而期货对冲又是其中最最当红者。其英文全称是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s,也被称为管理期货基金,在海外专指投资于各类期货产品的对冲基金。而在国内,这个称呼成为所有使用期货投资工具或利用期货工具执行对冲套利的产品的统称。

      定义不重要,关键的是成长速度。根据好买财富董事长杨文斌的观察,在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这个行业的规模已经从不足百亿,发展到超过300亿元以上。这可能是过去一年间,所有资产管理细分行业中,成长速度最快的行业。而未来,或许是上万亿元的规模。

      玺鸣投资是这个行业快速成长的一个典型样本,虽然不是最大的样本。公司创始人赵袭是个资深的期货和股票投资人,他2003年进入市场,2007年和2008年在股市期市均有斩获,2009年下半年成立三升投资,2012年增资扩股为玺鸣投资。

      成立之初的公司,市场影响尚属培育期。所以,玺鸣的第一个产品选择了结构化产品的线路。产品总规模3600万,优先劣后按1:2配比——这是业内通常的结构化产品的模式。其中,公司和关联客户的资金认购了1200万元,担当劣后方,银行渠道配资2600万,即业内所称“1:2”配资。1年过后,该账户斩获收益57%,劣后方总收益超过150%,项目成功结束。

      2013年11月公司再接再厉推出结构化产品的第二期,依然是“1:2”的优先劣后结构,3600万规模,这个账户运作至今,收益37%。公司名气开始逐步打响了。

      2014年,经过前期结构化产品的积累,公司开始绸缪进入第三方渠道。3月底,募集了旗下第一期管理产品,1个半月收益达到8.5%。2014年中,在两家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支持下,公司发行第二个管理型产品,预定规模5000万,实际上申购资金超过9000万,最后公司退回了部分申购,以7100万规模成立产品。至2014年7月初,拥有5只产品的玺鸣投资,受托资产规模突破4亿元。

      从2012年中到2014年6月,玺鸣的受托资产规模走过了从3000万到4个亿的上升抛物线。24个月的增长曲线就如同净值曲线一样惊人。

      “先结构化产品奠定良好的业绩曲线,再借由业绩逐步提升产品规模,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期货基金成长之路。”好买基金李歆说,

      而这还不是最快的。据上海证券报了解,业内迄今最快的纪录是一家江苏的资产管理公司,两年内资产规模从数千万递进突破十个亿。创始人也是一个期货高手。

      “如果一家运行多年的公司,能够拿得出业绩稳定增长的对冲产品,有一定规模、很少的业绩回撤,随时可以有超过十亿的资金申购。据我们知道,有大量的银行高端客户的资金在等待这类产品。”一家知名第三方销售公司的高层断言。

      “收益率不是关键,风险控制才是关键。”另一家大型私募的市场总监认为,“一个资产管理公司,如果能给出5%~10%的回报率,但同时控制住回撤水平。那么他的产品也一定会被疯抢。”

      “据我们知道,深圳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阿尔法类产品的销售总规模已经突破200亿元了,行业性的机会已经来临了。”富善投资总经理林成栋说。

      “行业成长已经达到了历史空前的水平。”白石资产的牟国华认为,期货对冲基金从去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两三年内随着新期货产品上市,包括几个金融期货在内,全市场的保证金可能达到5000亿至6000亿。期货对冲基金在中国的发展空间也是比较大的。”

      行业发展:

      产业链亟须完善提升

      期货对冲基金快速发展引发的巨大机遇,带来的不止是兴奋还有考验。

      期货对冲基金实际有着极高的淘汰率,这一点并不是每个人都完全明了的。一个业内的例子是,前两年,一家浙江的大型期货公司,曾经扶持了上百家中小期货基金进入资产管理市场。但一年后,有超过9成的基金被清算淘汰。

      而在第三方平台的私募净值统计榜上,目前仍在运营的产品中,业内累计净值最高和最低的均为期货基金。前者有累计净值高达8元以上的产品,也就是说盈利超过700%的产品。而后者最低产品的净值不足5分钱。换言之,操作不好的期货基金,最大亏损达到了95%以上。

      这还不是业内残酷现实的全部。事实上,不少期货对冲基金,会有瓶颈期和瓶颈规模。即一旦触及后,其资产收益率曲线可能发生明显变化。换言之,运用跟踪历史净值曲线的方法,并推断其未来业绩的做法,可能不足以避免所有的基金业绩风险。这个阶段,需要更多的专业经验才发现。

      去年上海市场就有一个例子,一家大型期货公司为另一家颇有名气的量化公司发行了一个产品。但随即该产品的收益率陷于停滞,并出现罕见的回撤。期货公司和客户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正是投资团队遭遇瓶颈的典型特征。

      那么如何破解呢?答案是整个行业的产业链的运作水平都需要尽快提升。一些业内人士建言,相关的各产业环节都应进一步完善化,尤其是在行业培育和产品组织筛选上,提升专业化水平,设立逐层的筛选淘汰培育机制,如同PE行业一样,形成层层助力,有效助推行业运作尽快成型。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比如像一些大型期货对冲基金那样,要求80%清仓,避免恶性穿仓。

      首先,在1000万以下的资产规模里,业内迫切需要更多的基金种子选手的培育平台,让好的投资人才,能够逐步冒尖出来,目前,业内仅有个别的期货公司能够担当此的种子选手的“天使投资者”,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数量明显偏少,无法满足行业需要。

      其次,最关键的是,在个人团队到大型期货投资团队之间的“惊心一跃”上,要有良好的筛选培育机制,要有团队参投种子基金。这个阶段投资团队的规模大致在1000万到5个亿之间,团队人数往往几个人,也是期货基金业内淘汰率很高的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目前已有一些机构参与,比如好买推出的“好买对冲基金梦工厂”,以及中信自营资金设立的“种子基金”等。但两者的做法并不一致。中信偏于投资,好买偏于发现和培育。

      杨文斌表示,作为国内最大的对冲基金研究、分销和FOF平台,好买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对冲产品收集、研究、筛选,选择有实力有策略有理想的投资团队,到为其匹配适合的高净值客户和FOF资金,使基金可以稳健的成长。

      “我们更专注在3000万到10个亿之间的对冲基金,太小了没有历史规模,净值参考意义差。太大了,可能整体业绩爆发力和持续性受到抑制,我们更喜欢扶植、培育从初期到成熟期那段的期货基金。帮助中国的投资者、对冲基金管理人实现梦想。”杨文斌说。

      而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投资顾问这个关键环节也需要不断提升。牟国华认为,这个市场虽然现在发展比较快,但是忠实客户群体并不是特别多,需要培育。

      林成栋认为,现在并不是市场发展的最高峰仍然是招聘人才的最好时候,,目前的关键是形成团队,多方向去做,

      赵袭则期待产业链的合作更多更好:“我们期待这个行业有更多更好的第三方,让我们有投研能力的资产管理公司集中精力做投研做业绩,其他方面交给公信力非常好的第三方去做。”

      成长动力:

      感谢A股 感谢时代

      谁也不能否认,期货对冲基金在近两年的异军突起,速度惊人,令人咋舌。而同期,股票和固定收益产品则不温不火。其中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上海一家大型私募的市场总监观点最为直接——期货对冲产品的红火和过去一段时间内高端投资者的“选择缺乏症”有关。

      “有钱人过去投资什么?信托产品,房地产。现在呢,信托产品风险开始暴露,房地产价格今年也出现了头部迹象。富裕人群的主要投资渠道都被堵死了,迫切需要投资的替代品。现在,只有对冲产品可以作为他们的主要选择。”

      好买的杨文斌也赞同这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对冲基金产业目前只是萌芽状态。未来由于高端投资者的资产重新配置,将塑造出一个巨大的对冲基金行业。

      “整个市场都在寻找和经济周期关系不大,同时能有稳定收益的产品。现在信托市场的最新规模差不多是12.5万亿左右,随着整个信托市场基本面的变化,房地产与政信挂钩产品的局部风险暴露,可能会导致20%的资金逐步流出。这至少是2.5万亿级的体量。而这批追求8%到10%稳定回报的投资人,很大一部分可能流向在收益率风险度定位差不多的对冲基金上面去,这是整个产业的群众基础。”杨文斌说。

      按照杨文斌的预测,未来中国对冲基金的总规模将会很快突破1万亿元,而目前整体来说,大约只有1000亿上下,成长空间广大。

      “美国市场,对冲基金和公募基金的资产规模之比是1:5,这还是在美国慢牛市场基础上达到的。目前,中国公募基金的规模已近5万亿,随着对冲基金市场规则和行业品牌的树立,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对冲基金应该就会突破1万亿。”他认为。

      赵袭也认定,未来两年仍然是国内CTA基金飞速发展的时期,他尤其提到了A股市场和CTA基金的关系。

      “CTA基金这两年高速发展的情况和A股的低迷状态是分不开的,我们有三分之一的客户是以前认购股票的,现在开始转投CTA基金的,这也说明了问题。”

      而站在从业者的角度,赵袭还提及了另外两个因素,政策开放和行业产业链成型。而这个提法也得到了牟国华的认同。

      “政府政策阳光化的思路,让一线私募机构有了认证和牌照,让业界走到了阳光地带,对这个行业规范性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就市场而言,每年新的品种,尤其是大品种,比如原油、期权的上市会显著增加这个市场的规模,这样的环境注定期货对冲基金会有大的发展。”

      “总结起来,就是感谢政策、感谢创新、感谢A股。”赵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