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看点
□周子勋
2014年已行至半程,当下市场普遍认为,下半年政策会比上半年更宽松。但宽松到什么程度?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到底如何?宏观政策是否需要调整?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和观察。
进入6月以来,发改委派出了多名副主任和司局干部带队的多路调查组,分赴各地调研。从发改委和各地方公布的信息来看,发改委系列调研的重点集中在经济发展情况和稳增长落实情况。其中,实体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改革、有效财政投资和金融服务是调研重点。据知情人士称,年中经济调研是发改委的例行工作,其最终向国务院递交的报告对下半年经济政策走向有重要参考作用。
日前有两则信息释放了重要信号:其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一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说,中国二季度GDP增速比第一季度改善,不会使用大规模刺激的方法,但能实现2014年GDP目标。中国不会放松对下行压力的警惕,将进一步微调政策,扶持小企业。而再向前推几天,李克强总理在湖南长沙主持部分省份和企业座谈会时,曾用三个“巨大”来描述中国经济特征,即巨大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并明确了定向调控的三个方向: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做强。其中关于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表述,被多位经济学家视作对前期政策的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央行官网周一发布消息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4年第二季度例会在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时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物价基本稳定。经济金融结构开始出现积极变化,但所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国际经济形势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积极迹象增多,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速持续放缓。基于这样的判断,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强劲的中国经济现在真正遇到了问题,尤其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极为艰难。在临近公布二季度主要经济数据的关键时刻,在各方对货币政策存在激烈争议的情况下,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和央行例会的表述,无疑是在给中国经济打气,提振市场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释放了中央对下半年经济形势的政策思路。
有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矛盾、困难和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市场化改革不足。由于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大投资项目、扩张型城镇化、房地产发展,而在打破垄断、放开民营企业发展、放开金融市场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当中国需要多元化的经济主体来支撑、需要大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投资“稳增长”时,才发现缺乏足够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
在一系列“稳增长”和强化“微刺激”的措施下,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回升的可能性较大。一个迹象是,在经济二季报发布前夕,一系列先行指标中的积极信号在继续增加。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继6月制造业PMI攀升至51%的半年高点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0%,继续保持在高位。另一方面,决策层依然维持此前的“区间论”,意味着只要经济不跌出区间底线,就不会重启强刺激政策。政府在强化“微刺激”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忘记经济转型这一目标,会对强刺激导致经济虚热保持警惕。
在政策取向上,央行货币政策的选择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中央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即经济增速下滑是否已到了“危险”的程度。二是高层对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等多目标的权衡,即中国经济当前要优先实现什么目标。从目前的观察来看,决策层认为中国经济尚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经济政策要优先兼顾改革与调整的目标。因此,决策层迄今才能顶住各种“压力”,坚持不全面放松货币政策。展望下半年,在货币政策上,央行会继续利用“定向降准”等灵活的政策来维持货币宽松局面,如果经济回升,则不太可能出台全面降准或降息之类的大力度放松政策。银监会也会通过调整贷存比计算口径等做法来为银行有限度松绑。从流动性来看,今年的市场流动性比去年要明显宽松,不会出现去年的“钱荒”事件。但从信贷环境来看,由于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加强,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不好,信贷环境可能难以显著改善。在投资方向上,将会定向投资于棚改、铁路等民生建设项目,以及基础性投资如保障房、城市地下管网及高铁。
虽然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表现的确让人很难把握,但下半年政府应不会调整大的政策基调,仍将会延续上半年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政策取向。考虑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存在失速的风险,在“保下限”的思维下,政策的微调完全是可能的。如果三季度经济增长进一步下行,全年7.5%的增长目标很难达成,我们需要对可能的政策调整有所预期。
按惯例,二季度数据公布后将会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7月下旬的政治局会议也将为下半年的经济政策定调。估计整体政策基调是大稳小动。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