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覃秘 黄世瑾 ○编辑 衡道庆
2014年,注定将成为军工改革的攻坚之年,包括军品定价机制改革的探索、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的破冰、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等,引发市场关注。在此背景下,勇闯“禁区”、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工作的民营企业,如何进一步发挥“鲶鱼效应”,助力军工改革走向深入?
上证报记者近期对四川、湖北等地的部分“参军”民企调研发现,企业热情高涨。“行业的春天来了。”一家参军民营企业负责人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装备采购和定价模式改革为契机,鼓励民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参与军事装备研制和配套。现实的国防建设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给“民参军”提供了大发展的机会。
但是,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研制生产,仍存在政策待遇不公平等问题,在军品审批程序、税收等方面,民营企业也期待政策进一步 “松绑”。
来自各方的信息表明,未来有望在军品立项审批程序、审价办法、审查机制等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让民企发挥更大“鲶鱼效应”,进一步激活军工市场。
另外,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幕正逐步拉开,而军工科研院所恰恰是军事装备研发的核心,也是各大军工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市场人士认为,在军工科研与生产之间对接、转化等机制仍不顺畅的情况下,如能引入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则有望实现多赢。
同时,在军工改革的攻坚阶段,资本市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民企通过与军工企业合作、收购军工企业股权等方式实现“曲线参军”的案例开始出现。随着监管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松绑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有关工作的推进,以及军民融合高度的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在涉及军品领域的资本运作也将风起云涌。有市场人士预言,不排除在不久的将来,产生混合所有制的军工巨头。
《民企“参军”记》详见封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