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调查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民参军”政策酝酿新突破
  • 民企“参军”记
  •  
    2014年7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调查
    “民参军”政策酝酿新突破
    民企“参军”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民企“参军”记
    2014-07-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黄世瑾 覃秘 ○编辑 衡道庆

      没有橄榄绿,没有军功章,却一样满怀报国情怀。在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军品领域,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正快速崛起。

      尤其是今年以来,通过与军工企业合作、收购军工企业股权等方式,不少民营企业实现了“曲线参军”,成为资本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这仅仅是开始,随着军民融合高度的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在涉及军品领域的资本运作也将风起云涌。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混合所有制的军工巨头将在它们中产生,中国的洛克希德·马丁不会太遥远。

      6月28日,山东枣庄。首届中国军工产融年会上,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在圆桌会议环节诚恳地表示,“民营企业有机会进入军工领域,很珍惜这个机会。国有军工集团已经是大树,我们还是行业中的小草。”话一出口,在场的国有军工集团一位负责人马上接过话筒,纠正两者之间的关系,“民企是小树而不是小草,因为小草是长不成大树的,而小树则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这位国有军工集团负责人的话,绝非场面上的敷衍。

      从一组数据可见一斑。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新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单位中,非公有制企业占2/3;截至2013年底,列入装备部承制单位名录和获得国防科工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企业中,民营企业超过1/3,部分优势民营企业还承担了整机或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

      民营企业正从技术和灵活的机制等多个方面,影响着中国军品的科研与生产。在资本市场上,“参军”民企也已经成长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此,6月中旬以来,上证报记者先后赶赴湖北武汉、山东枣庄、四川成都、江苏南通等地,实地走访一些“参军”民企,与企业负责人对话,探讨在军工领域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民企如何继续谱写新篇章。

      走上“参军”路

      前瞻研发、先民后军、由内而外、军民结合……不同的民营企业,面临各种机缘巧合,怀揣着对陌生领域的期待,进入军品生产。“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是对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民营企业的基本要求。而信任,则是他们在这个行业的立身之本

      “当时进入军品生产,倒是用了现在最时髦的混合所有制。”回忆起当初进入军品领域的场景,振芯科技副总经理、董秘杨国勇觉得颇为有趣,“1999年,卫星终端领域的招标并没有邀请民营企业,但是国腾电子集团(公司控股股东)非常看好这个领域,就和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研究所(中国电科30所)等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国星通信,参与了投标。”

      到2001年,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研究所(中国电科10所)也参股了国星通信。就这样,按照杨国勇的说法,公司“跟着”进入了军品领域。第一次产品测试,初出茅庐的国星通信就一鸣惊人,拿出了招标单位中唯一的工程样机。2007年,公司收购了国腾电子集团及7名自然人所持有的国星通信股权,从此国星通信成为上市公司核心资产。

      相比之下,川大智胜就没有这么“主动”了。这家脱胎于四川大学的企业,做事风格比较低调、内敛。公司关注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航空管制系统都是靠引进国外的设备,“包括一、二次雷达在内的空管系统,最早国家引进的是法国泰雷兹公司的系统,军方也会使用洛马、休斯的系统。上世纪90年代做课题,我们认为肯定需要国产化。”公司空管自动化系统于1995年研制成功,“我们做这个(产品),完全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看到了国产化的前景,同时又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川大智胜副总经理、董秘宋万忠说。果然,不久后,军方的订单接踵而至。

      高德红外的故事就更为曲折了。公司负责人在听闻记者来意后颇为惊讶,“如何参军?我们的产品基本都用于军事领域啊。”原来,十年前,在当时国家政策不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军队装备科研生产的情况下,公司凭借自身技术创新与系统研发优势,开发出数款结合外军作战需求的军用红外系统,参与国际军品市场竞争,在多次国际竞标中取得第一,成功打开海外军品市场。随后,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及团队优势,“出口转内销”,开始逐步承担我军多个重点型号项目产品的研制批产工作。

      “能够在军品生产中立足,公司的技术一定很牛吧?”面对记者的提问,多家公司高管却表示,技术固然重要,“信任”更是生命线。“跟军方合作时间长了才能真正让对方把你当自己人,这是最难的。”中天科技是一家从事光纤与海缆生产的上市公司,公司负责军品相关业务销售的专网事业部总经理肖方印如是说。

      的确,“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对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领域的民营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基本要求。而信任,则是他们在这个行业立身之本。中天科技在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信任。公司从预研、试验开始参与海底观测系统项目,2003年进行第一批小试。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近十轮实验,技术水平不断精进,但是该项目始终没有大范围铺开。军方则要求必须随时具有能提供工程服务的能力。

      为此,公司培养了一支十多人的专门技术队伍。中天科技董事、副总经理薛驰告诉上证报记者,“这个技术团队每年出海干活可能也就1个月,其他时候都在公司不断练习,还需要接受军方的考察。我跟他们(军方)开玩笑,这批人就交给你们吧,他们笑着拒绝,‘你们很快就会有大单子。’”

      信任,不仅源于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更在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近期上证报记者走访的多家公司均位于四川,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这些公司高管和员工们抹不去的记忆。在当年的抗震救灾第一线,也有着众多民营上市公司的身影:川大智胜在民航西南空管局临时场地紧急搭建了一套应急空管自动化系统,成功保障近百架次救灾飞机和航班安全降落,并派出专门技术队伍,每天24小时现场保障公司承建的成都军区空军区域管制中心系统满负荷工作;海特高新为执行救灾任务的直升机提供维修保障服务;高德红外的视频监控红外热像仪则被用于唐家山堰塞湖及北川夜间险情实时监控……

      危难之际见真情。民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军方以及社会各界的尊重和信任。

      “鲶鱼”促变革

      低成本、高效率的民营企业犹如一条鲶鱼,搅动着军工领域。随着有关改革进程的推进,民营企业的“鲶鱼效应”有望得到更大发挥

      走上“参军”之路的民营企业,正从技术和灵活的机制等多个方面,影响着中国军品的科研与生产。

      今年5月底,由总装备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全国工商联联合举办的首届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就吸引了100多家优势民营企业参展。民营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成果和潜力,得到了一次集中展现。

      海特高新作为民营航空技术类企业也获邀参加。作为军用某型发动机电子控制器的供应商,公司展示了在国防军工领域取得的先进科技成果和部分高端装备产品。该控制器是一款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器,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发动机电子控制器的外场直接更换,显著提高了外场保障效率。

      海特高新董事长李飚难掩兴奋,“如果说以前是零敲碎打,未来就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在谈到公司“民参军”情况时,李飚坦承,很长一段时间,民企参与军品业务并没有正式牌照,就算企业有技术创新实力,也不敢放开去干、去投入,“最早参与发动机维修的时候遭受质疑,我只能跟对方说,修不好我赔你一台,才进入这个领域。公司承担了很大的资金和技术风险。”

      民营企业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胆略,以及在经营机制等方面的灵活性,使得他们在强手如林的军品市场上,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我们的产品其实军工集团也有研究所在做,但是它主业不是做这个的,忙不过来,我们就有了机会。”宋万忠告诉记者,民企灵活的机制令其可以抓住一些被国企忽视的细分市场。公司目前开发的低空雷达,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国内其他单位研发的低空空域管理、监视系统基本只考虑到协作监视,而没有考虑到非协作情况下的运作。”

      而随着有关改革进程的推进,民营企业的“鲶鱼效应”有望得到更大发挥。今年2月13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组织启动第四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有观点认为,近年来军工集团“自成体系、部门封闭、企业全能、产研全能”的状态尚未完全改变,已经滞后于新形势下军队需求。因此,打破军民二元结构,在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引入民企这条“鲶鱼”,用市场化的方式激发军品科研和生产领域更大的活力,已经作为重大课题提上日程。

      期盼中前行

      市场人士认为,在军工科研与生产之间对接、转化等机制仍不顺畅的情况下,如能引入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则有望实现多赢,既可以激发潜藏的研发活力,也能让民企获得更持久的竞争动力

      上证报记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民营企业对“参军”普遍热情高涨。但也毋庸讳言,政策上的种种掣肘还是令不少民企心存疑虑。

      首先引起共鸣的就是国企与民企在相关优惠政策上的不对等。比如,国企可以享受军品免税,但是民企却很难享受到,一般都需要经过和税务部门的反复沟通之后才能把征收的部分税款加以返还。即使可以做到全额返还,由于不是即征即退,企业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资金成本,给营运资金调配带来压力。

      其次,在军品生产线等固定资产投入上,两者的待遇差别更为显著。一般而言,国企承接相关研发或制造项目后如有新固定资产投入需求,都可以得到科研经费、建设费或技改经费。民企则无缘上述优惠。这样一来,许多民企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再者,军品采购始终给人一种“看不透”的朦胧感。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参与招标?什么样的产品符合资质?某公司高管历数自己参与军品生产中的种种无奈,“我说我想做,马上就有人来问我有没有做过。一听说没有,就马上否决掉。试问这个世界上有哪家公司天生就会做?”

      一方面是军品采购体制的固步自封,另一方面,也有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有意无意地增加着“不透明”。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已经影响到军品采购中的公平公正。有企业向记者反映,尽管公司产品的技术和市场份额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然而在一些地区依旧“寸步难行”,“上头一句招呼”,可能就会让企业的诸多努力都付诸流水。

      不良状况的潜滋暗长震动了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他在一次内部讲话中严肃地指出,要实施“黑名单”制度和退出制度,切实解决对民参军“管不好”、“不会管”的问题,净化军品采购这片竞争不充分的沃土。他说:“大家反映,这一领域有些‘腥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全怪民营企业,根子还是在上面。今后,我们要大力整治腐败,坚决实行腐败问题一票否决制。只要你敢做,我就敢罚,就敢罚得你倾家荡产,就敢把你永远拒之门外,使你在行业中信誉扫地。”

      对此,一位企业家的观点代表了“参军”民企的心声,“越是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踏实做事的企业越有利。”

      总的来看,民营企业对推进军品采购体制改革的期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揭开军品采购上的神秘面纱,让保密因素之外的其他部分阳光化;军品招标可以有偏好,信誉好、资质强的企业占据优势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给后起者一定机会;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应更注重强化事中事后管理,而不是在进入时设置种种条件,甚至直接将部分民企拒之门外。

      所幸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围绕推进军民融合、深化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鼓励民企参与军品科研和生产等方面,高层和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了加紧调研,政策层面也是暖风频吹。来自各方的信息表明,未来有望在军品立项审批程序、审价办法、审查机制等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让民企发挥更大鲶鱼效应,进一步激活军工市场。

      另外,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幕正逐步拉开,而军工科研院所恰恰是军事装备研发的核心,也是各大军工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市场人士认为,在军工科研与生产之间对接、转化等机制仍不顺畅的情况下,如能引入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则有望实现多赢,既可以激发潜藏的研发活力,也能让民企获得更持久的竞争动力。

      同时,在未来军品领域大力度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兰信董事长申万秋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科研资产最大的特征就是与人高度关联,如果在运行过程中,不能有效解决对核心人员的激励,就可能导致资产与人员分离,资产出现巨大瑕疵。上市公司平台有成熟的管理层激励制度,这将有效保证科研人员持续推进新技术的攻关和科研成果的改进。”

      实际上,今年以来,通过与军工企业合作、收购军工企业股权等方式实现“曲线参军”的案例开始出现。长久来看,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的洛克希德·马丁,或许不会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