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新金十条”攻坚企业融资贵难题
  • 限购瓦解
  • 刚性兑付之惑
  •  
    2014年7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新金十条”攻坚企业融资贵难题
    限购瓦解
    刚性兑付之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刚性兑付之惑
    2014-07-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媛 ○编辑 枫林

      华通路桥短融兑付涉险过关,短期可缓解市场对违约的担忧,但长期而言,刚性兑付依旧难破,并不利于信用风险的自然演化和信用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记者 王媛 ○编辑 枫林

      

      兑付日最后一刻,在各方不懈的“抢救”下,13华通路桥短融昨终于安全兑付,令其最终避免成为银行间债市本息违约首单的命运。

      虽然截至记者昨日发稿时,上海清算所并未发布兑付公告,但包括主承销商等多位人士透露,华通路桥约4.29亿短融本息已在各方努力下,昨日全额兑付。

      刚性兑付是否应被打破?业内人士称,华通路桥短融的安全兑付,体现了其背后激烈的各方博弈,会对违约的“自然发生”产生实质性影响,虽短期可缓解市场对违约的担忧,但长期而言,刚性兑付依旧难破,并不利于信用风险的自然演化和信用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兑付一波三折

      据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此次华通路桥兑付事件可谓一波三折,资金筹措几乎一度陷入僵局,最终兑付资金主要来自两方面,一部分为政府相关单位所欠应收账款,另一部分则为发行人自筹。

      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两周的兑付过程中,主承销商仅紧急召开了一场债券持有人沟通会。7月20日,主承销商广发银行和副主承销商国泰君安证券在上周日紧急召开了一场专题沟通会,面向13华通路桥CP001的债券持有人。

      “持有人会议在山西阳泉召开,几乎所有投资人都到场了。”广发银行相关人士对上证报记者透露,华通路桥当场对一些问题作出了答复,但当时投资人还是非常不满意,因为毕竟看不到真金白银。

      这位人士说,从事后来看,此次持有人会议对最后兑付还是有一定推进作用。“因为不仅可令投资者可以看到企业的实时情况和兑付进展,也最终令投资人团结到一起了。”他说。

      除了主承销商的不懈努力,地方政府也在协调。据知情人士说,最终兑付受益于省市两级地方政府的积极出面协调,但短期内在催收欠款和协调金融机构授信上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最终约4.29亿本金得以兑付,还是取决于各方的积极努力。

      此前的7月16日,华通路桥发布公告称,2013年华通路桥CP001到期兑付存在不确定性,企业目前正在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偿债资金。

      

      信用风险警钟长鸣

      华通路桥虽已全额兑付,但在近期中小企业私募债的风险密集暴露情况下,仔细回顾13华通路桥CP001的兑付进程,带给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反思无限。

      记者获悉,华通路桥发布不能兑付公告后,一些银行的内部评级部门已经开始梳理与华通路桥类似的信用债,对可能出现类似风险的品种进行了全面排查。

      “单纯的资产结构问题,或营运能力问题,都不足以必然导致资金链断裂风险,但是两者叠加,则意味着企业面临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将大幅攀升。”一位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

      “通过筛查,我们发现在年内到期的债券品种中,还有超过20个发行人存在类似风险,值得关注。”该银行人士说。

      同时,此次风波也提醒了投资者对财政实力较弱地区政府的兜底能力的再评估。中金公司债券团队昨日指出,华通路桥很多应收账款来自地方政府,虽然之前回款慢,但安全性问题不大。

      “在出现应急事件时,地方政府短期筹集资金的能力似乎非常有限,对于财政实力较弱地区政府的兜底能力有必要重新审视。”中金指出。

      业内人士称,华通路桥短融的安全兑付,短期有利于缓解市场的违约担忧情绪,强化涉及政府背景债券的刚性兑付预期。但长远来看,华通一事背后反映的很多问题,会推动投资者在今后的风险甄别和投资决策中作出更为全面的考虑。

      

      推动市场化机制解决违约

      华通路桥短融与违约“擦肩而过”,对投资者、主承销商、当地政府等相关各方是一件幸事,但对债市而言,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丧失了一次打破“刚性兑付”的最好机会。

      中诚信国际执行副总裁阎衍昨日对上证报记者说,华通路桥风波是离实质本金违约最近的一单信用事件,这一事件说明,违约常态化还需要一个过程。

      “信用事件中各方博弈,会对违约的自然发生产生实质性影响,短期看可以避免违约对市场的冲击,但长期而言,并不利于信用风险的自然演化和信用债市场的健康发展。”他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今年3月“11超日债”利息违约后,监管层已多次表明了对违约的态度。央行高层此前指出,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让一些违约事件顺应市场的力量而“自然发生”,这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的约束,端正产品发行者和投资者的行为。

      “谁都知道违约对市场是好事,但都不愿意违约发生在自己身上。”面对各方抢救华通路桥令其免成银行间债市违约首单,某券商销售交易部负责人如是说。

      业内人士称,应推动市场化的机制来解决违约,引导风险释放。中诚信国际指出,违约事件的发生可传递两方面的信息,一个是风险的累积和传导,另一个是政府监管底线,即需要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来引导风险释放。

      中诚信指出,随着实质性违约出现之后,债券市场风险将出现分化,即刚性兑付与实际违约并存,逐渐实现风险的有效识别。实际违约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建立与完善违约退出机制等。

      “诚至金开2号”兑付或今摊牌 详见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