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方向更是挑战
⊙本报记者 宏文
近期的公募对冲产品又一次吸引了行业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涉足公募对冲产品行列。
从目前已经成立和上报的产品来看,整个市场的第一批对冲产品普遍起步比较谨慎。首先,大部分仍然集中于主观构造股票和主动通过股指期货对冲股票组合以获取Alpha收益的思路路径上,目前各类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股票组合构建的思路和股指期货的覆盖比例上。
其次,大部分公募对冲产品采取了发起式基金的做法,这可以有效降低初始募集规模。
其三,大部分公募产品采取了定期开放的申购赎回模式,以有效控制基金操作难度,冲刺更高的绝对收益业绩。
其四,部分产品在管理费率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创新,采用了固定管理费和附加管理费的模式,固定管理费为1%,低于股票型基金平均1.5%的水平,同时附加管理费采用“新高法模式”进行计提,计提基础为基金的绝对收益部分,提取比例为10%。这一创新收费模式在本质上接近于阳光私募的通行业绩提成模式。
当然从具体操作来看,公募对冲产品也面临如下考验。
一是高端定位和低端客户之间的匹配问题。对冲产品,作为一个相对复杂的绝对收益投资工具,基金公司的人力和硬件投入大,必然期待走高端路线。同时鉴于其产品收益相对温和(对冲了指数波动),从波动形态看,也更加适合高端客户或专户产品。这个模式在相对风险偏好更低、收益偏好更高的公募客户——普通投资者群体内是否能成功推广,值得观察。
二是收益稳定性问题。既然定位高端,则其收益的稳定性必然成为投资成败的关键。而稳定的收益,需要稳定的投资思想、投资流程和收益“生产线”来制造。从目前看,公募对冲产品主要基于主观构造组合并附加主观对冲,其能否达到市场应有的稳定回报状况是打个问号的。同时,过于注重波动性,可能会削减组合的进攻性,这从另一个侧面再度考量公募对冲产品的生存能力。
三是公募对冲产品,目前的投资约束较多。按照海外惯例,绝对收益的基金通常更加注重多市场的操作,跨市场的套利运作,以及杠杆操作等。而目前国内对于公募产品的可投资产品范围、投资比例、投资风险暴露、杠杆倍数等都有法规的明确限制,这势必削弱公募对冲产品的盈利性。
总体来说,公募对冲产品确实是行业发展方向,但要做好难度也不小,读者们可以且看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