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中国“云计算”的底气
  • 赛维能否“突围”
  • 国家能源局督查弃风弃水
  • 多部委联手描绘制造强国蓝图
  •  
    2014年7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8版:新闻·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新闻·公司
    中国“云计算”的底气
    赛维能否“突围”
    国家能源局督查弃风弃水
    多部委联手描绘制造强国蓝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赛维能否“突围”
    2014-07-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7月28日,赛维LDK在江西新余马洪硅料厂举行复产仪式 新华社图

      停产两年多的江西赛维LDK马洪硅料厂近日举行了隆重的复产点火启动仪式,并对外宣称这是“公司全面复产的一个新起点”。但冷氢化技术的先天不足以及人才、成本等方面的问题,仍给这一号称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多晶硅项目蒙上阴影

      ⊙记者 陈其珏 王文嫣 ○编辑 龚维松

      

      7月28日,江西赛维LDK马洪硅料厂宣告复产,该项目共有三条5000吨的生产线,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由于过去几年光伏业进入“寒冬”,硅料价格大幅下挫,该项目也成为赛维LDK严重亏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赛维寻求“突围”的决心显现无疑。

      为降低硅料生产成本,赛维LDK对马洪硅料厂启动了冷氢化项目改造,据称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日取得同意复产的批复。

      而在宣布复产同时,赛维LDK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佟兴雪还对外透露,2013年,赛维LDK的生产经营状况逐步改善,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产能利用率稳步提高,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生产环节均实现正现金流,走上了重生之路。

      江西赛维LDK当年号称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商,发展速度一度被誉为 “光速”。然而,经历了2010年的火爆行情,光伏产业在2011年急转直下,在欧债危机、美国“双反”调查、国内产能过剩等内忧外患中,整个产业集体步入寒冬期。在此背景下,江西赛维债台高筑,2011年四季度,负债总额高达60亿美元,负债率达到87.7%,硅料于2012年4月被迫停产。

      尽管公司方面对马洪硅料厂复产表现出巨大信心,业内仍泛起不少质疑声。

      “我们对马洪硅料厂的复产前景并不看好。”国内一位熟悉行业内情的人士表示,虽然赛维LDK进行了冷氢化项目改造,有助于降低一些成本。但该项目早前投资成本过高、工业电价相比西北地区缺少优势,预计产品成本不可能低于目前国内主流厂家的成本,竞争力偏弱。

      据另一位光伏龙头企业负责人透露,赛维马洪项目停产前的成本高达40美元/公斤左右,即便经过了冷氢化改造也很难降到足够低的水平。

      资料显示,多晶硅最近报价在16万至16.5万/吨(含税),折美元不含税价为22至23美元/公斤。

      “首先是投资太大折旧受不了,之前开工不足也导致费用摊得多。”该负责人称,这一1.5万吨的项目投资高达120亿,是其他项目的两到三倍,使得其成本很难迅速下降。

      不仅如此,对多晶硅降本意义重大的闭路循环也存在问题,“赛维项目的氢化有两个不足,一是热氢化效率低能耗高;二是氢化能力本身不足,不能将四氯化硅副产物都转化为三氯氢硅原料,只能外购三氯氢硅维持生产,这导致成本很高。”

      据他透露,赛维此次共花了4个亿投入氢化改造,但还是不够,“起码要再投10多亿,不然都开满了也仍有30多万吨副产物需要处理。预计1.5万吨不会全开,因为副产物处理不过来。”

      此外,用电成本现在也已不低,“之前听说他们想搞自备电厂,但什么时候能供上就不知道了。而关键难题还是电耗高。由于系统旧,单位电耗要达到100多度,和国内外先进厂家的60度以下还是有距离。”

      “这个项目最大的问题还是人。”上述人士表示,之前由于项目一直开不起来,该厂很多人才都流失。而这一问题很严重,因为多晶硅是个大系统,较之可单台机运行的硅片、电池、组件项目,达产难度要大得多。

      事实上,之前国内就有不少多晶硅项目都曾因技术储备不够、人才不足而始终无法达产,不少项目开开停停,最终还是停产。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最大单体多晶硅项目的记录目前早已归属另一家行业龙头保利协鑫,后者有3条1.5万吨生产线,加上其他单线,单体规模高达6.5万吨。

      民生证券分析师黄彤认为,化工项目复产一般都要经历调试阶段,预计马洪硅料厂要到明年才会出现放量,对今年市场影响不大。

      “虽然马洪硅料厂在价格方面缺少优势,但明年某阶段如果放量,还是可能会扰乱市场。”多晶硅行业人士分析称,明年上半年国内外主要硅料生产商均有放量计划,届时或令硅料价格承压。

      2014年上半年,赛维LDK硅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90%,达到近15亿元。

      ■资料链接

      踏上“破产重组”之路的光伏企业

      天威硅业

      今年1月2日,天威保变发布公告,宣布将以债权人身份申请公司控股子公司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天威硅业)破产。

      天威硅业成立于2007年9月,注册资本9.45亿元,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多晶硅、单晶硅、单晶切片、多晶锭、多晶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和系统。天威保变持有其51%股权。天威硅业于2009年8月23日成功实现投料试产,2010年实现净利润533.08万元。但2011年后开始亏损;目前欠天威保变到期债务已达8亿元。

      新光硅业

      今年5月23日,川投能源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决定以债权人身份申请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光硅业)破产,并立即启动破产申请程序。

      新光硅业曾是国内最早一家投产千吨级多晶硅的企业,也曾是中国多晶硅市场的获利者。全球金融危机和光伏产业不景气的影响,停产已达2年多。

      截至2013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6.22亿元,负债总额6.34亿元。鉴于新光硅业复产无望、丧失持续生产经营能力等实际情况,川投能源决定启动破产申请程序。

      超日太阳

      今年3月4日,深陷困境的太阳能设备公司超日太阳于当日晚承认无法全额支付即将到期的第二期利息8980万元,仅能支付其中的400万元。这也宣告中国债券市场史上出现首宗违约事件。

      6月26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已受理上海毅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申请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申请人上海毅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是超日公司的供货商之一。曾在5月以超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向上海一中院申请对超日公司进行重整,被申请人超日公司在法定期限内未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