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当下重塑资本市场法律信任的有效选择
  • 花钱“消黑”比信用污点更可怕!
  • 何以民资面对开放之门犹疑却步?
  • 交行试点大门
    向哪个方向开?
  • 经济新常态催生了股市上涨的新动力
  •  
    2014年7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当下重塑资本市场法律信任的有效选择
    花钱“消黑”比信用污点更可怕!
    何以民资面对开放之门犹疑却步?
    交行试点大门
    向哪个方向开?
    经济新常态催生了股市上涨的新动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新常态催生了股市上涨的新动力
    2014-07-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一旦政策有了新思维,经济必将适应性调整,资本就能迅即反应。在资源配置上,资本无利不起早。最为活跃的资金流向,就是资本的流动方向;资本运动的处所,就能营造出机会,经过资本的塑造,经济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导向变化。

      ⊙温建宁

      

      近几日沪深股市的火爆行情,在让人欢呼雀跃的同时也促人思考:沪深股市为何突然爆发?是制度变革奠定基础,还是短期刺激一时飞天?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要洞察中国经济的新走向,理解经济新政策的核心逻辑,然后才能找到股市新动力的源头,发现解开股市新趋势之谜的钥匙。

      都说资本具有敏锐嗅觉,对任何变化都具有超前的感知能力,其实是资本对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彻。当政策尚在酝酿阶段,还没有产生明显变化的时候,资本就开始扇动隐形的翅膀,悄无声息谋篇布局了。等到经济数据向好,大家都看明白经济运行图,对政策达成一致共识时,资本已然呼风唤雨创造历史了。

      两个月前当大多数人充满担忧,还在纠结2000点何时会破的时候,甚至有不少的投资人出清了手中的股票,像看客一样心态复杂地等待,不仅估计经济数据悲观,而且预计股市随之大幅暴跌。在他们看来,GDP增速恐将跌破7%的底线,股市怕也守不住2000点。

      然而,精明的资本却预感到了机会,超越了一般人的思维层次,敏感地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可塑性,二季度的“微刺激”措施,让资本看到了希望。事实也证明,这些举措不仅预防了GDP“破七”的风险,而且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二季度经济环比微增0.1%,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弱复苏特征。而从资金面上分析,沪港通初定10月登场,是周一股市大涨的最大利好。加上本周打新资金解冻,巨额打新资金回流,也是推动股指大幅上涨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讲到这里,最好用实例说话。上半年,万科为 “保卫股价”,联系几十位一致行动人,公开筹措几十个亿资金,在二级市场低价“鲸吞”廉价筹码,而市场居然数个月混沌而不觉察。甚至有许多股市看客,一边嘲笑万科一致行动人拿钱打水漂,一边幸灾乐祸等着看郁亮们赔钱的笑话。现在看来,万科不仅成功实现了市值的增值管理,郁亮数百万股的投资收益巨大。从2月28日算起,到7月25日,短短的5个月,万科股价已经上涨50%以上。

      因此,看经济要用前瞻的眼光,要从资本的角度。政策通常高屋建瓴,统领经济全局。一旦政策有了新思维,经济必将适应性调整,资本就能迅即反应。在资源配置上,资本无利不起早。最为活跃的资金流向,就是资本的流动方向;资本运动的处所,就能营造出机会,经过资本的塑造,经济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导向变化。

      那些先知先觉的智慧资金,就是从调控方向的细微之处,提前体察到全新变化的萌芽,也从“微刺激”的变革力量,率先感知到无形机会的魅力。因势利导,果断采取措施,捕捉由变而生的盈利可能。

      自然地,这种政策变化之前的思想曙光,正是市场参与层面敏感性的发现之源。一旦对政策的超前意识,以及对市场的特别悟性,经过时间的短暂磨合,产生同频共振的作用,将形成强烈的股市趋势,带来爆发性的资金聚集,和市场持久运动的推动力,最终将深刻影响资本市场的运行。

      5月,习主席在考察河南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既然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期,那么股市有什么理由不打破僵局呢?既然需要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那么股市为什么就不能“破局”先行呢?

      再进一步分析,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改革攻坚“三期”交汇的当口,中国经济急需要创新管理思维,较为准确精致地解决交错复杂的综合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回归本源,让经济回到 “常态化”道路上,即金融机构配置资金资源更加高效合理,民营银行具有这种能力。另一方面,科技要发展,潜力和后劲要发挥,也需要与之匹配的金融服务,而现有的金融格局依然比较僵化,很难适应科技创新行为,民营银行的风生水起,能从基因上改变资金的出路,让资本运行更加高效。

      从历史角度观察,中国经济已步入了资本时代。经历了35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形态已经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包产到户”创造农业财富,实现从无产到有产的转变;二是,“企业改制”提高社会效率,实现从有产到资产的转变;三是,“住房商品化”达到财富聚集,实现从资产到资本的转变。资本时代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市场在发挥资源配置最大的功效。

      推进资本市场深层次的改革,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适宜环境之一。只要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经济运行环境就顺畅,资本市场充满活力,改革顺利向纵深推进才有了保障。在“三期”叠加时期,由于对经济前景的担忧,资本市场陷入低谷中徘徊,但金融深化改革为资本市场显示了新方向,促使被边缘化的资本市场,回归经济中本来位置,而这恰好是一种间接的收入分配改革。

      虽然增强资金的汇聚效应,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说已奠定了沪深股市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但若因此而判定大牛市已到,则还缺乏足够的依据支撑。不过,市场投资风格的悄然转变,似也预示着大牛市的基础正在形成。而近几个月以来宏观经济的温和回升,更为大牛市基础的构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此时此刻,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课题,是如何在股市风格悄然转变、价值投资的理念开始在投资者心中逐步形成的情况下,及时顺应这种形势变化的要求,抓紧出台有利于股市长远健康发展的政策与制度。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统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