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出口的重视都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比如,美德两国都在极力扩大出口。其他如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力图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增加本国产品的出口,借此增加收入、实现技术进步。可以说,国际贸易领域现在是暗潮不断,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对外贸的轻慢之言,都是不可取的。
——亚夫
文眼
■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稳定外贸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产生了积极效应,提振了出口企业的信心,加之国际市场需求的稳定回升,我国外贸进出口呈现逐步回暖的态势。
■据海关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0.9%,其中出口额下降1.2%;进口额下降0.6%;按美元计价上半年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值分别同比增长1.2%、0.9%和1.5%。6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双双实现正增长,且增速较5月明显加快,显示出一系列外贸稳增长措施正在见效。
■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既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着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稳定外贸持续增长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问题,还涉及提升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外贸可持续较快增长。关键是要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梁达
上半年进出口呈现逐步回暖态势
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平稳运行,稳中向好,外贸进出口也呈现逐步回暖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2.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0.9%,其中出口6.5万亿元,下降1.2%;进口5.9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6306.1亿元,收窄6.5%。按美元计价上半年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值分别同比增长1.2%、0.9%和1.5%。
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主要情况:
1.进出口呈现逐步回暖态势。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值为5.9万亿元,下降3.8%。二季度进出口6.5万亿元,增长1.8%。其中,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速由4月份的下降1.4%逆转为增长1.5%,并在6月份进一步扩大至5.6%。
2.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小幅下降。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6.8万亿元,增长5.1%,占我进出口总值的55%。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3.9万亿元,下降3.7%,占31.6%。
3.对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增长。对传统市场的贸易依存度降低,与新兴市场贸易扩大。我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8万亿元,增长9.6%,占我进出口总值的14.4%。与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1.6万亿元,增长2.8%,占12.7%。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4万亿元,增长2.6%,占10.9%。与日本双边贸易总值为0.9万亿元,增长1.3%,占7.5%。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1万亿元,下降24.1%,占内地进出口总值的7.9%。
4.中西部外贸发展势头强劲,增速远超全国水平。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8个省区市合计进出口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5%,表现好于同期全国的总体水平。从出口方面来看,重庆、四川、江西、广西和湖南等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增速分别为27.1%、9.4%、8%、42%和24.4%,明显高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
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国家也提出扩大内陆和沿边地区开放。同时,随着国内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加快,原先在一些沿海的制造业不断地向中西部进行梯度转移,不少加工制造型的外贸生产企业将产能逐步转移到内陆省份,促进了中西部省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按照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进一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战略布局,我国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还会高速发展一段时期,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会不断提升。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东部一些地区出口下滑,广东、江苏等7个省市对外贸易所占比重回落。广东进出口总值2.9万亿元,继续位列全国第一。同期,江苏和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7万亿和1.4万亿元;北京(含中央在京单位)进出口1.3万亿元。此外,浙江、山东和福建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万亿、8460.5亿和5089.9亿元。上述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我进出口总值的77.8%,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降低2.2个百分点。
5.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民营企业进出口下降。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7万亿元,增长0.5%,占我外贸总值的46%。民营企业进出口4.2万亿元,下降1.2%,占33.6%。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2.3万亿元,增长1.1%,占18.5%。
6.机电产品出口下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略有增长。在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的不利因素作用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保持增长,主要是传统外贸企业抓紧时机进行结构调整,持续加快“练内功”、调结构,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3.7万亿元,同比下降3.6%,占我外贸出口总值的56.4%。同期,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1.3万亿元,增长1.3%,占20.4%。
7.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量增价跌。我国进口铁矿石4.6亿吨,增长19.1%;进口煤1.6亿吨,增长0.9%;进口原油1.5亿吨,增长10.2%;进口大豆3420.7万吨,增长24.4%;进口铜252.2万吨,增长25.9%。上述商品的进口均价普遍下跌,其中铁矿石进口均价下跌13.4%、煤下跌15.4%、原油下跌2.1%、大豆下跌4.3%、铜下跌9.7%。
8.出口先导指数显示未来出口增速将有所加快。今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2.2,较5月的最高位下滑0.1,为近两年的次高点。二季度的平均指数为42.1,较一季度的41.6上升0.5,预计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速较二季度将有所加快,但单月增速会略有波动。
多因素叠加促成上半年外贸平稳运行
1.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支持外贸稳定增长、促进贸易便利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各地普遍对新推出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给予积极评价,“稳外贸”落实举措后,山东、江苏、浙江、天津、四川等一批省市也陆续推出落实方案。
和以往相比,新一轮“稳外贸”扶持举措中,补贴和照顾性质的政策少了,转型和引导性质的政策多了,重点推动进口、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推进贸易便利化等内容得到凸显。这些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提振了外贸企业信心,稳定了外贸增势。
2.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结果。为使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推动了相关转型和优化工作。一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自贸区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二是优化国内区域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三是优化外贸经营主体,简化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手续,对国营、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实施统一的外贸政策;四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鼓励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五是优化贸易方式,鼓励发展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拓展其他贸易。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国六条”等一系列支持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效应在2014年的外贸发展中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从而实现了对外贸易的优化发展。
3.外部需求有所回暖。年初以来,欧美经济体的温和复苏带动国内出口增速稳步上升,5月出口增速反弹更加明显,此前无论是统计局PMI还是汇丰PMI都显示,新出口订单出现了大幅攀升。6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创去年12月以来高点,主要得益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近期经济好转,外需回暖,致使制造业出口形势进一步好转。
下半年外贸保持较快增长面临不少挑战
1.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将抑制我国出口产品的增长空间。虽然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但其经济复苏中伴随着削减贸易赤字,进口增速疲软,对全球进口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我国巩固发达市场难度增大。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也呈放缓趋势,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在拓展新兴市场过程中也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外部市场需求的持续疲弱,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出口增长的低迷状态还将持续。
2.影响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难明显改善,将对出口产生消极影响。 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当中,我国外贸出口是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一些新兴市场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在经济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一些国家将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对外贸易环境趋于恶化,对我国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
3.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近年来劳动力工资等出口成本持续上升,挤压了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出口难度加大。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的工资增幅为19.4%;在接受月度调查的近2000家企业中,每个月都有7成左右的企业反映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增大,产品竞争优势逐渐被逐渐削弱,与过去相比,出口难度日益加大。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外贸难以再现前些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从国际竞争力看,与以往相比,我国出口型劳动密集产业对华转移已经大大减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将企业转移到其他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展开竞争。从数据分析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初级产品、资源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已经明显恶化,低技术制成品的竞争优势相对减弱,中技术制成品竞争优势明显增加。
4.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中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下降,部分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欧美日出口低速增长,市场份额持续下降。2013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市场进口同类产品的份额为46.8%,比2012年下滑0.7%,已连续3年下滑;占日本市场份额66.4%,下滑1.7%;占欧盟市场份额的42.4%,下滑1.9%。
同时,东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逐步增强,正在挤占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2013年,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日、欧市场进口份额分别提高0.8%、1.6%和0.2%。而中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虽增速较快,但一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品牌影响力弱。品牌产品附加值高,但我国出口商品有很大一部分为贴牌生产,企业没有自主品牌,难以获取品牌的增值收益。一些有品牌的企业,商品的品牌价值远低于国外知名品牌。即使在中国市场内,对于中国品牌的评价也低于欧美日的品牌。
目前,在世界知名品牌中,我国产品的品牌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知名品牌。中国企业的品牌塑造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中国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打造品牌的能力不够;二是中国企业品牌难以打入国际市场,难以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际品牌抗衡;三是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受到恶意打击,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利用中国品牌进行资本炒作等。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提升中国品牌的竞争力。
6.质量标准存在差距,技术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从整体上看,我国外贸出口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质量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产品外观质量差、外形设计单调、未能达到进口国标准等。
中国的外贸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技术水平接近的情况下,企业主要比拼成本,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大幅下降,进而造成工程原材料和施工标准的降低,质量不过关和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信誉,部分进口中国商品的国家甚至取消了对中国商品进口时的免检优惠。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是纺织品、水产品、畜产品、农副产品等。
目前我国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业较为缺乏,还达不到美国和日本进口的平均技术水平,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2013年,中国研发投入已超过1万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投入国,若能增强研发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差距有望得到改善。
综合国际国内的各种影响因素,预计下半年中国外贸仍将保持稳定、低速的增长。预计下半年进出口增速将高于上半年。但外贸仍然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要完成全年7.5%的预期增长目标,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若出台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则进口增幅有可能超过出口增幅。从外贸总体发展的特点来看,仍将延续质量效益型发展趋势,即一般贸易的占比会进一步增加,加工贸易将有所减少;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比重会继续增加;中西部的进出口增速将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实现外贸稳增长关键是提高竞争力
通过多因素分析,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既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着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稳定外贸持续增长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问题,还涉及提升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外贸可持续较快增长。
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转变出口增长模式,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要鼓励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整合外贸进出口公司、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形成有实力的内外贸一体化流通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从全球市场视角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从生产加工环节向产品研发、设计、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等环节延伸产业链。
2.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大力提质增效。考虑到目前我国出口企业承担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具有刚性,难以通过政策减税实现降低成本,可进一步通过减少对外贸企业的审批环节,清理不必要税费,降低企业行政费用支出等,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同时,要充分发挥“走出去”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拓展企业出口途径,绕开各种贸易保护障碍,降低企业负担。鼓励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等形式参与境外投资,结合能源开发、资源整合、战略投资等重大项目,以出口信贷、对外援助等手段,带动中国机械设备、机电产品以及消费品出口。
3.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要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向程度,大力培育自主品牌,重视营销网络和研发设计,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要继续稳定和扩大中国出口在国际市场中份额,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大力改革国有大型企业,增强其创新动力,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要改革行业准入制度,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扶持其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4.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要加强服务市场的开发,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是一个贸易强国的必备条件。为此,我国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对现有服务产业进行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早日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服务出口,大力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及居世界位次
年份 | 货物进出口总额 | 货物出口总额 | 货物进口总额 |
总额(亿美元) | 位次 | 总额(亿美元) | 位次 | 总额(亿美元) | 位次 |
1978 | 206.4 | 29 | 97.5 | 31 | 108.9 | 29 |
1990 | 1154.4 | 15 | 620.9 | 14 | 533.5 | 17 |
2000 | 4742.9 | 8 | 2492.0 | 7 | 2250.9 | 8 |
2005 | 14219.1 | 3 | 7619.5 | 3 | 6599.5 | 3 |
2010 | 29740.0 | 2 | 15777.5 | 1 | 13962.4 | 2 |
2011 | 36418.6 | 2 | 18983.8 | 1 | 17434.8 | 2 |
2012 | 38671.2 | 2 | 20487.1 | 1 | 18184.1 | 2 |
2013 | 41600.0 | 1 | 22096.0 | 1 | 19504.0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