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沪港合作越频繁越能达成互利双赢局面
  • 车改省千万,车补四千万?
  • 请在并购重组时签订
    更“苛刻”的协议
  • 楼市泡沫:
    伤痛在慢慢发作
  • 中国经济“新常态”轮廓已很清晰
  •  
    2014年8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沪港合作越频繁越能达成互利双赢局面
    车改省千万,车补四千万?
    请在并购重组时签订
    更“苛刻”的协议
    楼市泡沫:
    伤痛在慢慢发作
    中国经济“新常态”轮廓已很清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请在并购重组时签订
    更“苛刻”的协议
    2014-08-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曹中铭

      

      深市中小板公司金利科技日前的一纸公告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因并购的资产康铨(上海)业绩承诺未能达标,上市公司欲回购股份补偿但对方却“不配合”,致使回购注销无法及时按法定程序继续实施。为此,金利科技表示,后续将通过正当途径,包括不限于采取法律手段等方式,要求康铨(上海)履行承诺。

      当初,金利科技以总价3.7亿元购买宇瀚光电100%股权,其中18870万现金收购康铨投资持有的宇瀚光电51%的股权,另向康铨(上海)定增1058万股购剩余的49%股权。其时交易方承诺,宇瀚光电2011年至2014年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320万元、4014万元、4497万元和4728万元。若未达到,康铨(上海)将优先以认购的股份作为补偿,不足时,由康铨投资以现金补偿。不幸的是,去年康铨(上海)的业绩偏偏就没有达标,进而触发了补偿条款。

      客观上,这几年沪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特点”鲜明。比如,并购重组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态势,无论是并购案例的数量还是涉及的并购金额都是如此。此外,并购重组标的资产高溢价现象很普遍,并且溢价率不断刷新纪录。5倍的溢价率已成常态,10倍的也不鲜见,更有大东南以23倍溢价收购手游公司,神州信息以68倍溢价收购中农信达这样的离奇并购。还有,并购业绩承诺不达标现象突出。统计表明,今年两市已有37家公司发布了关于并购业绩补偿的公告,占同期有相关业绩承诺的113家公司的32.7%,比例明显偏高。

      这些年来,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较为突出的是,资产重组成为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的高发区;利用并购重组向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实施利益输送;本不符合条件的资产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曲线上市;标的资产以少充多、以劣充优、以次充好的比比皆是;并购重组“同质化”与“一窝蜂”现象严重。前几年煤炭行业红火,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主攻煤炭类企业;这两年手游公司与影视公司“吃香”,并购重组再现“羊群效应”,像熊猫烟花以5.5亿元收购华海时代影业100%股权,中南重工10亿元收购大唐辉煌100%股权等,家家都是“大手笔”。当然,像金利科技并购重组业绩承诺不达标引发的后遗症等,即折射出并购重组所隐藏着的风险。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在依靠并购重组做大的同时,更应以做强为首要目标,否则,像每股收益被摊薄或者导致亏损的并购重组,其实已没有任何意义。而且,由于标的资产本身盈利能力不强,成长性不足,在导致业绩承诺无法达标的同时,还可能引发像金利科技这样的后遗症。因此,对于并购重组,我们更应该注重提升质量。

      事实上,类似金利科技这样的并购重组后遗症这些年来已有过多起了。2011年底亿晶光电借壳海通集团,2012年亿晶光电净利润亏损6.89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数与预测利润数的差额高达8.8亿元。按照承诺本应以1.65亿股股份作为补偿,但此后补偿方案却被修改,进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一些上市公司的并购承诺未达标,即使交易对方实施了补偿,但由于标的资产本身的质量有问题,最终损害的还是广大股东的利益。而且,三年或四年的承诺期过后,真正买单的又是谁呢?

      鉴于并购重组频频出现多种后遗症,笔者建议上市公司在实施并购重组时,须与交易对方签订更为细致、“苛刻”的补偿协议。其一,标的资产盈利预测承诺由目前的三年提高到五年,并且以相关产权或股权完成过户开始计算时间;其二,为防止交易对方将劣质资产通过资本市场套现或实现上市,禁止业绩承诺未达标时以现金形式作为补偿。如果上市公司是以现金收购的资产,由资产出售方以当初的交易金额再加上银行利息实施“回购”;如果是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的资产,则由上市公司以一元的总价格定向回购相关股份并实施注销。若此,并购重组的质量当能得到保证,后遗症或将大大减少,投资者利益有了保障,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无形中也会得到提升。

      (作者系资深市场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