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覃秘 ○编辑 吴正懿
受报价规则的约束,部分要约收购往往存在一定的套利机会。但随着二级市场波动及投资者对公司未来预期的改变,并非所有的部分要约收购均能获得投资者认同。
上证报记者统计近两年来所有的部分要约收购事件后发现,除了此次的小天鹅A、B股外,去年沙隆达B的部分要约收购及今年海隆软件的部分要约收购,均未能买到计划收购的股份数量。
以海隆软件为例,今年2月公司披露要约收购报告书,包叔平及一致行动人拟按15.06 元/股的价格收购4894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43.18%,但至要约期结束,仅有两名对象接受了要约,股份数为2334.5万股,不到计划数的一半。原因在于,要约期间,海隆软件的股价一直维持在35元左右,中小投资者显然不可能去接受这份要约,两家接受要约的机构均是由于此前就已约定。
发生在沙隆达B身上的故事,和此次小天鹅的部分要约收购极为相似。2013年10月11日,收购人公告了《要约收购报告书》,向全体沙隆达B股流通股股东发出部分收购要约,按6.58港元/股的价格,收购其所持有的1.48亿股股B股流通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5%。此后,收购人又将要约收购的价格由6.58港元/股提高到7.00港元/股,但至要约收购期结束,仅有2528户以其持有的6295万股股份接受要约,约为预期收购数量的42%。
这种现象并不多见。据上证资讯统计显示,2013年以来,两市合计共有14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先后发起部分要约收购,其中已经完成的10起部分要约收购案当中,有5家获得了投资者的积极捧场,部分公司接受要约的比例相当高,如刚刚收官的南国置业,其大股东中国水电地产要约收购约1.1亿股,共有2.84亿股接受要约。
华资实业和宁波海运,均为大股东方面被动提出的部分要约收购,其要约收购价远低于市场股价,不被接受也在市场预料之中。
据投行人士透露,这与部分要约收购的制度有关。根据规定,收购人进行要约收购的,对同一种类股票的要约价格,不得低于要约收购提示性公告日前6个月内收购人取得该种股票所支付的最高价格,要约价格低于提示性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该种股票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的,收购人聘请的财务顾问应当就该种股票前6个月的交易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是否存在股价被操纵、收购人是否有未披露的一致行动人、收购人前6个月取得公司股份是否存在其他支付安排、要约价格的合理性等。
“这个主要还是与价格有关系,如果市场价格较要约价低且有较大的差距,投资者肯定会选择接受要约;反之,如果市场价格更高一些,要约收购要么是走形式,完成提出部分要约收购的义务,要么就是市场预期发生较大的变化。”前述投行人士介绍,即使涉及大股东的资本运作,这种部分要约收购仍会相对比较平静,除非发生较大的股权争夺战,如当年武汉国资和银泰系争夺鄂武商的过程中,武汉国资最终提出的要约收购价高达21.21元每股,让竞争对手银泰方面心甘情愿选择了接受要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