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避险需求再撑金价
    昙花一现还是反转信号?
  •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对风险定价——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上接A1版)
  • 自下而上精选个股 汇添富医药领跑医药主题基金
  • 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空港经济区西四道证券营业部关闭公告
  • 信托业不良资产风险整体可控
  • 再谈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  
    2014年8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财富
    避险需求再撑金价
    昙花一现还是反转信号?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对风险定价——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上接A1版)
    自下而上精选个股 汇添富医药领跑医药主题基金
    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空港经济区西四道证券营业部关闭公告
    信托业不良资产风险整体可控
    再谈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托业不良资产风险整体可控
    2014-08-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蔡华 ○编辑 张亦文

      

      在经历5年的快速发展后,受宏观经济下行等方面因素的影响,2013年部分信托公司开始出现风险项目,信托业不良资产风险引起业内外高度关注。

      经分析,2013年信托不良资产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不良资产单体规模较大。从披露的诉讼案件可以看出,涉诉项目规模普遍在1亿元以上,其中北部一家信托公司涉及的2个项目规模为6.8亿元,东部一家信托公司涉及的8个项目规模为12.86亿元,西部的一家信托公司涉及的11个项目规模为16.7亿元;二是不良资产行业集中度较高,风险项目多数集中在房地产、工商企业和矿产行业,其中尤以房地产为甚,占比超过50%。三是信托不良资产表现形式多样化,具体形式包括信托贷款、特定资产收益权、附回购条款的股权投资、以及上述多种方式的组合等。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我国信托行业不良资产规模是否会持续增大?是否有更多的风险项目一直隐藏于全行业近年来靓丽的经营业绩后面,并最终引发行业系统性风险?

      我们认为,我国信托业不良资产风险整体是可控的。

      首先从信托不良率来说。据权威机构披露,2013年全行业存续的不良信托资产规模最多不超过500亿元,对应的行业不良资产率约为0.5%。通过2013年信托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涉诉案件可进一步分析新增不良信托资产情况,68家信托公司有23家披露了重大诉讼事项,其中与业务有关的案件60起,信托业务占比83%;信托业务诉讼中2013年新增诉讼仅为26起,而2013年信托业新增项目为20672个,不良资产项目占比仅为0.13%(按涉诉项目全部形成不良资产的最大口径估计),比例还是非常低的。

      其次,从拨备和净资产对不良资产的覆盖情况来看。事实上,近年来,由于监管部门对信托业实行信托赔偿准备金和净资本约束制度,使得我国信托业的风险抵御能力得到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全行业计提的信托赔偿准备金已达到90.60亿元,如果行业问题信托项目规模按照500亿元测算,仅信托赔偿准备金即可覆盖全部问题资产的近20%;同时,全行业净资产已达到2555.2亿元,为200亿元问题资产的12.8倍。因此,充足的拨备和净资产将成为抵御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有力防线。

      另外,从信托公司风险防控能力来看。整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复杂程度在上升,市场对更复杂融资的需求亦在上升。在此形势下,一方面,信托公司会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并将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等各个环节着手,致力于打造更加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在通过要求信托公司确立“生前遗嘱”、尝试对信托公司进行分级监管和探索建立信托行业稳定基金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强化对信托公司风险防范的要求。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信托公司的风险防控能力势必将得到稳步提升。

      最后,再来看一下信托公司经营模式的变化。2013年,我国信托业充分发挥行业和制度优势,积极拓展创新业务,并在探索具有财产转移与财富管理功能的家族信托、公益信托,以及向平台模式转型的土地信托和消费信托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托公司转型升级成效的逐步显现,信托风险项目出现的概率将会进一步降低。

      综上,相对于2013年银行业超过1%的贷款不良率,我国信托业0.5%左右的资产不良率对行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有限,整体风险可控,更不必担心近期会出现行业性系统风险。(作者系百瑞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